科幻小说当成科普读物来读是错误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0-07
浏览次数:2607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风及一时,上映第8天票房就达23.92亿,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大家之所以痴迷于《流浪地球》,除了逼真的3D效果外,还基于其故事情况曲折、情感动人人,更惊叹于电影中的科学技术的超前与先进。虽然如此,但并没有人真想从一部电影中学习到多少科学知识。因为大家都知道,科幻电影,虽然基于科学,但毕竟不是现实中的科学,现阶段还只是一种幻想。因而,在看电影的时候,欣赏更多的是故事、艺术,而非科学。
看科幻电影是这样,读科幻小说亦是这样。
听过一节阅读课,老师让学生阅读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前面读过的章节内容,然后明确本节课要共读的章节,并作了简要介绍,之后让学生开始阅读。读过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然后再行阅读,总结,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本小组阅读的收获、体会、感悟等……如果单从阅读课的要求来讲,应该说这节课,教师安排有序,学生阅读扎实,教师指导有方,学生收获颇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上,老师不仅让学生阅读、感悟和交流,还及时提醒学生边阅读边记录,记好词好句,记心得体会。这样的环节很好。但是,我注意到,老师学生记的要点中有一项内容是记下“本章节中的科学知识”。翻看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每个学生、每一章节的笔记,都是这样的。
下课后,与教师交流情况,谈及这个环节,老师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这一点,我想教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做法并不恰当,其最终的效果也不会理想,甚至与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正好相背。
在这里,我们当首先明白,学生读的是科学小说,而非科普读物。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虽然基于现实,但并不是现实的真实。其次,科幻,是一种幻想,幻想当然不是真实的,科学幻想里面虽然有科学的成分,但却并不是现实中真实科学知识的再现。总起来说,科幻小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合理的科学想象虚构而成的故事。这也就是说,其中的“科学知识”有很多在现实中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更多的是一种科学假设。换句话说,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因而我们不能让学生把把科幻小说当成科普读物来读,让他们“记住“甚至”相信“这些知识。
当然,科学幻想,有别于童话、神话等体裁中天马行空的“乱想”,这种幻想,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将来,很可能会变成现实。比如,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作品是写于十八世期后期到十九世纪初,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的现在就是凡尔纳时代的“未来”,像录像、激光等书中很多的科学幻想,现在都已变成现实。而童话和神话中的幻想,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则永远不可能实现(当然,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比如飞机、火箭,但那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大家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都心知肚明,就是“逗你玩”的“童话”。
科幻小说,是基于现实科学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创作出来的故事,除了普通小说的娱乐性、文学性、人文性之外,它还还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科学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方向,因而对未来科学探索起着一定的启示和引领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读科幻小说,可以让抽象的科学具象化,让孩子对科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体悟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也就是用文学的手段,将他们引领到爱科学、学科学、追科学的金光大道上来。
因此,在科幻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不要把科幻小说当成科普读来读。读科幻小说,最重要不是“学习”、更不是“掌握”其中的科学知识,而是要享受其故事乐趣,在快乐的阅读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的向往,追求科学的欲望。反之,如果将科幻小说当成科普读来读,不但可能会让孩子“学到错误的科学知识”,更可能将形象的小说演变成“枯燥知识”的学习,从而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让他们对科幻小说、甚至对科学敬而远之。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