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塔利班手中的美军ABIS为何物?一文带你读懂生物识别技术的利与弊
发布时间:2021-10-15
浏览次数:1403

落入塔利班手中的美军ABIS系统是种什么高科技?为什么被称作当下最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未来会不会让你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

撰文/记者 赵天宇 图文编辑/陈永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专家:

于乃功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信息学部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

随着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美国最新、最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ABIS)系统,也落入塔利班之手。本是用来防备塔利班和恐怖组织的生物设备,如今却被塔利班用来搜捕美国在阿富汗的“盟友”,上演了一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闹剧。

▲生物识别技术不仅包括人脸识别,虹膜、指纹、DNA等生物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识别

究竟什么是ABIS系统?为什么被称作当下最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未来生物识别技术会怎样发展?

◆ ◆ ◆

下落不明的“手持扫描仪”

据媒体报道,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的过程中,不仅数量众多的武器弹药被塔利班收缴,一种美国制造的手持扫描仪也被塔利班缴获了。而塔利班方面则表示,使用这种高科技仪器,可以访问美国建造的庞大生物识别数据库,来追捕在过去20年中帮助美国和盟军的阿富汗人。

塔利班口中的“高科技仪器”,正是HIIDE扫描仪:这是一个小型设备,集成了指纹读取器、虹膜扫描仪和摄像头。可以扫描收集虹膜和指纹以及面部照片。与传统的单一模式识别工具不同,HIIDE可以使用三种独立的生物识别技术建立并验证人们的身份。HIIDE设备背后,是美国花费十几年时间,苦心建立并经营的自动化生物识别系统。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美军正在使用HIIDE扫描仪采集民众生物识别信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日益猖獗的恐怖袭击,让传统的识别方法根本无法识别恐怖分子或者是所谓“潜在的敌人”,这让美国人颇为头疼。于是,美国尝试利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从2004年开始,在美国军方和国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套自动化生物识别系统ABIS建立起来。在阿富汗,它的采集识别工具,正是前文中提到的HIIDE。2011年,著名恐怖分子本·拉登被击毙,美国人正是运用这套系统,进行了人脸识别,来确认拉登身份的。

后来,这套系统开始(在阿富汗)被广泛应用,美国士兵随身携带采集信息,在过去的12年里,几乎所有与阿富汗政府或美国军方合作过的人,都被采集了指纹并扫瞄了虹膜,存入了这套生物识别数据库当中。如今ABIS数据库已经存储了大约800万个身份信息,而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当中。

据报道,随着美军的仓促撤离,目前至少有7000台这样的手持扫描仪“下落不明”,也无法确定扫描仪存储的生物识别数据库,是否可以进行远程删除。

△正在接受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的公众

除了ABIS以外,美国联邦调查局研发的恩智测控(NGI)系统,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生物识别系统之一:NGI的生物测量模式不只包括指纹,还包括掌纹、面部照片,甚至是疤痕比对、纹身比对等。识别系统可以访问超过4.119亿张面部图片,这其中包含了数量不少的外国公民。

◆ ◆ ◆

生物识别技术的进化与完善

实际上,无论是ABIS系统还是NGI系统,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如今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开始从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从军用向商用和民用方向发展。

生物识别技术,指的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一种技术。如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广泛应用的指纹识别技术,逐渐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科技含量更高的虹膜识别技术都属于生物识别技术。

▲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生物识别技术其实并不是全新的科技,相反,它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就诞生了:1969年,美国FBI推动了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发展,到1975年,第一台提取指纹点的扫描器已经成型,但因为数字存储成本过高未能推广。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的生物识别产品开始面世,到21世纪初,掌纹生物标记技术开始登上生物识别的舞台,人脸识别也开始在海关、机场等地点使用,成为全球公认的生物识别认证器。

2013年以后,随着苹果手机加入了指纹识别功能,生物识别技术不再是政府工具,而转型成为大众消费品,迎来了快速发展。随后的数年当中,各种形式的生物识别技术陆续在市场上开始应用,技术路线也出现了迭代,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转变,基于生物学的识别技术正在重塑认证行业。

◆ ◆ ◆

多模态生物识别的“利”与“弊”

与传统的密码或图案认证相比,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无论是第几代生物识别产品,任何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其实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信息学部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于乃功告诉记者,指纹识别对环境要求很高、人脸识别无法分辨双胞胎和戴口罩等人群、虹膜识别成本过高。

“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用户的增加,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传感器载入,单一模态识别很难满足高安全、多场景、大数据库下的应用发展。”于乃功表示,这需要多种生物识别技术融合发展,于是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开始有了市场,从军用向商用转化。

例如在政府检验领域,如今在出入境、公安、社保等机构办证大厅的信息采集仪、身份证阅读器、人证核验终端等设备,就是采用了多模态识别技术的一种产品。

而根据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报告预测,从2020年到2025年之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将由366亿美元增至68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可达到13.4%,生物识别技术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增长,正是来自多模态识别技术。

“从使用安全性来看,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能够加强对特定人员身份的核验,有助于保护用户信息和数据安全。但从信息安全性来看,多模态技术储存了更多个人信息,实际上对数据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乃功说。

▲生物识别技术在未来将迎来新的着力点,与互联网、物联网融合,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此前,美国多个城市都因隐私问题而禁用人脸识别技术。国内个人采集信息泄露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上,还曝光了某企业利用人脸识别“恶意营销”的行为。单模态的生物识别都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信息泄露,这对于多模态识别而言,必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情,很难说不对技术的普及性造成影响。

在市场选择上,目前多模态识别尚未大规模民用,商业化程度有限,参与企业较少成本也相对较高,未来在落地过程当中,依然需要面临市场的考验。

于乃功认为,虽然多模态系统有明显的优势,但受到成本和技术支撑等条件的限制,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现阶段民用识别领域,单模态的识别技术仍然是主流。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市场上有望出现更多多模态生物识别系统,和单模态的识别系统互相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以外,近年来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脚。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是使用人体更深层次的生物秘钥来进行操作,例如静脉识别、视网膜识别、骨骼识别等等。区别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最关键的是两个因素,即特征的可显性和是否能够进行活体识别。从安全角度来说,第二代比第一代生物识别技术更有优势,安全性较高。

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还是基于第二代深层次生物特征的技术,未来将会有更多丰富的识别方式可供选择。生物识别技术在未来将迎来新的着力点,与互联网、物联网融合,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参考资料】

《被遗弃的阿富汗生物特征数据库真实故事》麻省科技评论

《HIIDE便携式生物识别设备可扫描虹膜、手指和面部》本考克斯沃斯

《阿富汗:指纹数据会将塔利班指向目标吗?》Chris Vallance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扫码入群!

深圳科普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