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跑出了“抗疫深圳速度”?
来源:晶报
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次数:2419

如何跑出了“抗疫深圳速度”?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会到凌晨,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有送样,但我们基本能做到早晨8点前交付前一天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从日出到日落又不停歇地到新的一天,24小时高效运转已成为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的工作常态。

同样高效运作的还有华大智造MGISP-100和MGISP-960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最快以6小时完成任务,保证日清日结。

以科技守护生命,不仅是华大科技创新硬实力的最好例证,也是“深圳力量”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践。疫情来袭,深圳以科技创新力量率先起跑,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从病毒检测到火神山、雷神山5G基站建设,再到机器人防疫,最后根植于学术科研,处处都有深圳科技创新的身影,处处都展现了深圳科技战疫的速度和力量。

以科技为器逆行北上抗疫

防疫战即科技战,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速度决定着救治的速度,信息的传递速度决定着防疫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华大基因、华为、中兴等深圳企业迎难而上。

面对疫情,华大基因在1月初就开始紧急组织科研及生产力量,开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研制相关试剂盒,并于1月14日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收样3小时即可出具检测结果;1月29日,华大基因在向武汉及湖北地区捐赠2万人份诊断试剂盒后,再次联合各界爱心机构及人士,追加捐赠10万人份新型冠状病毒诊断盒。

截至3月2日24时,华大基因已累计生产130万人份试剂盒,并且试剂盒也陆续抵达文莱、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截至3月6日16时,华大基因在全国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已完成41万人份,日通量可达6万人份。

“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平台工具,能支撑我们高速高效地完成研发工作,而团队7×24小时的工作精神,保证产品的快速生产。”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朱岩梅表示,华大基因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技术已非常成熟。

在疫情发生前,华大基因一直与医院重症监护室、急诊等科室合作,对不明发热的患者进行基因测序。早在2003年,华大基因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细图。与拥有多达30亿对碱基的人类基因相比,这一次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3万多对碱基时,深圳企业再一次跑出“深圳速度”。

同期,深圳兰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急生产了一批由南方科技大学研制的防雾酒精湿巾及防雾喷雾,并在第一时间送往武汉,解决了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因长时间穿戴护目镜,导致水雾凝结影响视力的问题。

信息技术也同生物技术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中并肩作战。在了解到湖北地区即将建设用于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后,华为和中兴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随即奔赴一线,马不停蹄地进行5G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在满足医院医护人员通信需求的同时,更确保远程指挥、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和数据传输的需求。

1月31日晚,华为联手中国电信,在12小时内完成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和设备调试。2月3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收治病患,该“远程会诊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据悉,除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湖北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全国各地医院也纷纷在华为和中兴的技术支持下顺利开通5G网络,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例诊断、救治的效率与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武汉一线医护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的痛点。同时,也可减少外地医疗专家往返武汉的风险。

为了能给防疫贡献一份力量,深圳科技企业纷纷以深圳速度运用自主技术支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1月23日,深圳市中建南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捐赠W型高效过滤器150套。中建南方所捐赠的W型高效过滤器主要用在空调新风柜、空调送风柜等装置里,针对0.5um颗粒物过滤效率达99.9%,有效隔断病毒传播,对室外及室内空气净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2月15日,达实智能携其全资子公司达实久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公开发表一封申请承担负压隔离病房建设或升级改造任务的请战书。达实智能副总裁黄德强告诉记者,1月30日,达实团队就赶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负责全院通道和空间的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可管理各通道权限,有效进行病人和病区的隔离,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机器人战队“智能”抗疫的深圳样本

深圳企业以科技支援湖北前线,也以科技守护深圳千万居民。春节后,记者在深圳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看到了成排的各种形态的机器人,该企业负责人说,它们是回来调修的,未来它们会奔赴各个岗位助力防疫。

在深圳鹤洲检查站的优必选机器人“黄田田”对每辆返深车辆反复告知:“入深人员,扫码登记,快速通行,谢谢配合。”有了“黄田田”,可以释放4名警力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鹤洲检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田田”是一名5G机器人义警,全天24小时提醒过往司机提前扫码登记,进行疫情广播宣传,在减轻警力压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减少人员近距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

优必选的另一个机器人“建国”是一个移动的“测温仪”。“建国”的红外体温检测功能相差不超过0.5℃,记者了解到,在高速检测口旁自由行走的它可以随时随地检测人们的体温状况。据透露,这类可以移动测体温的机器人可以投入到众多人员密集场所,有效避免人员接触及交叉感染。

和优必选机器人合作的另一家企业深圳市旺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推出依托手机小程序、无接触乘坐电梯的科技项目。据透露,该企业最初设置无接触乘坐电梯是为机器人自行乘坐电梯设计的,而今由于疫情原因,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在居民楼、商业楼内实现市民无接触乘坐电梯。同样有这种智慧系统的达实集团,在无接触乘坐电梯的基础上,还在物业办公区域内推出通过APP点餐、之后物业安排楼内无接触配送的系统,避免人传人交叉感染。

一直被很多拍摄爱好者关注的大疆无人机也因为空中防疫消毒备受关注。2月8日,5台搭载84消毒剂的大疆无人植保机在龙岗区宝龙工业园上空作业3小时,为60多万平方米的园区完成了防疫喷洒。“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杀,无人机防疫减少了人力,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立体喷洒消毒药液,空间范围更大,防疫消杀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大疆防疫服务队队员介绍说。

最近,深圳公安又推出了头盔式红外热成像仪,该设备是专为防控疫情而研发推出的神器。据了解,该设备在人员检测点开始工作后,公安值守人员戴上头盔,就能实时观测到过往每一个人的体温。开启直播模式后,还能实现前后台画面共享,完全实现实时协作,通过智能扫描,热成像头盔将自动识别并记录车辆、证件信息,可对相应区域进行合理管控,应急反应迅速。

据介绍,为加强对返深人车的检测,深圳公安部门对车辆行经检疫点采取“技术+人工”双查验,在联合检疫人员进行看码放行的同时,利用深眼APP扫描过往车辆,甄别车辆涉疫程度,预警车辆当前属性,提示现场民警作进一步的核查。

公安部门通过手机远程扫、红外测温仪的设备组合,使查验人员远距离完成识别和登记查验工作,降低病毒感染风险,真正实现了用科技赋能警务实战的需求。

截至2月24日,通过“深圳交警入深车辆自助申报平台”已申报入深车辆1857661辆、车载总人数3152123人;各卡点共查验入深车辆共计2049641辆;核查涉疫高风险隐患车辆29398辆,有力地支撑了基层一线民警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落地查控效率,为特殊时期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科研驱动科技防疫的强大支撑

为了取得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比科技跑得更快更远的是科研。1月24日,正是万家团聚的除夕,然而,中山大学药学院的罗海彬教授却被困在实验室——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和病毒突变的预测工作遇到了算力瓶颈。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优先调度出两个分区400多个节点的计算资源,并同步与合作伙伴协商。一个小时后,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为罗海彬团队开通了高性能计算账号,并免费提供所有计算资源——算力瓶颈迎刃而解。

为科研团队提供超算服务,这只是深圳助力抗击疫情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1月24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微生物和感染控制科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并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论文: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这一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在家庭、医院存在人传人现象,并可能在城市间传播。这从侧面证实了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关于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的提示。

第二天,作为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的深圳湾实验室紧急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治专项,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开展协同攻关。与此同时,面向深圳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单位,公开征集相关应急开放课题,围绕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疾病预防与治疗新方法等相关科学问题,在基因测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现代中医药等方向开展探索性研究。

同一日,另一家设在深圳的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也加入了这场战役。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组织专家与深圳市疾控中心成立了攻关团队,利用鹏城云脑AI科研平台,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新冠肺炎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工作。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刘映霞表示,该院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有可能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这提醒了人们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按照通俗解释,粪-口传播即患者粪便污染了食品、水,通过进入人体消化道而感染,病从口入。

粪-口传播在传染病里面并不少见,例如,手足口病、霍乱均为粪-口传播的传染病。这一重要发现让人们在面对疫情时更加警惕,尤其是对于餐饮从业人员。在疫情防控时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需反复洗手等做法显得尤为重要。

3月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Preprint上更新发布题为Clinical pathology of critical patient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的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临床病理活检,为深入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3月5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从临床新冠肺炎病例获取生物样本,首次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新冠病毒经灭活后的真实形貌,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这一研究成果于当日在生物领域最大的预印本发行服务BioRxiv上发表。

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的真实形貌。

疫情还未结束,战斗仍在继续。但自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及时出台强化疫情防控科技支撑16条措施,调配2亿元科技专项资金,举全市之力加速科研攻关,为前线抗击疫情工作提供精准且强有力的保障,体现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

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表示,“面对这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并且将深圳作为唯一一个城市案例写入考察报告,指出深圳科技抗疫的相关措施为全球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效样本。

市委书记、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组长(总指挥)王伟中,市长、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常务副组长(常务副总指挥)陈如桂在3月10日的专家座谈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表达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会议中,王伟中充分肯定了在疫情期间,深圳市科研团队和专家队伍争分夺秒开展科研攻关所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战胜疫情贡献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科技力量。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赢取万元大奖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