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成“美丽深圳”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0-04-23
浏览次数:2554

湿地公园成“美丽深圳”新名片

昨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记者走访了深圳湿地公园,感受深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见证深圳通过生态环境修复、质量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措并举,将以湿地保护为抓手,将生态之美、人文之蕴、创新之魂打造为“美丽深圳”闪亮名片的努力。

10万余只候鸟在深平安越冬

清晨,迎着朝阳,深圳市观鸟协会副秘书长张高峰和团队沿着深圳湾畔的岸线,开始新一期鸟类调查。“每年都有10万余只候鸟来深圳越冬,截至目前,深圳湾海域还有约2000只候鸟,主要是从澳大利亚返程歇脚的鹭鸥类、鸻鹬类。而正是应验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雁鸭类候鸟最早开启北归迁徙,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在深圳的越冬之旅。”张高峰告诉记者。

在该协会完成的2019年深圳湾鸟类调查中,2019年共录得鸟类168种,其中极危鸟类黄胸鹀1种、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等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白肩雕等16种。而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指标,水鸟的种类和数量2019年达72种4万多只,均创近5年监测数据新高。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孟琪介绍,为了完成好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迁徙季的候鸟保护任务,管理局每年两次投放6万尾鱼苗,主动开展食物链保育措施,提升鱼塘生态承载力。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管理局除日常巡护外,还加强了水质、气象和鸟类疫病的定期监测、送检等工作。截至目前,深圳湾海域候鸟整体情况稳定。伴随着春暖花开,大批候鸟陆续北飞,深圳已圆满完成了本轮候鸟迁徙季的保护任务。

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超过135公顷

作为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深圳湾最后一片原生态红树林湿地。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在海浪侵蚀、城市开发和水污染的影响下,数量减少,群落发生退化。为了保护东半球候鸟迁徙(东亚-澳大利亚线路)最重要的中转站和歇脚地,深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策略,在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主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努力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深圳启动了“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恢复重建后的滨海湿地修复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其中,全球“极度濒危”的黑脸琵鹭在深圳湾的记录从零增加到2019年的380多只。

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形成品牌

湿地是地球之肾、城市绿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湿地保护和全域生态治理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建成10个湿地公园,总面积10.8平方公里。2019年,广东省举办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燕罗湿地修复等4个案例成功入选。

燕罗湿地作为茅洲河流域重要生态节点,融合河道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修复兼具水质净化提升、生态修复保护、景观休闲游憩、生态科普宣教等综合功能的人工湿地,对沿线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茅洲河开始举办龙舟文化节,成功展示了生态修复和治理成效。

此外,深圳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湿地和生态保护。2014年,中国第一家自然学校在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建立。深圳成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在公园和保护区设立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9年深圳启动自然教育“满天星计划”,创建中国第一个“自然教育之城”,树立以深圳为样板的全国自然教育品牌,让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与自然对话的机会。

眼下,春色正好,红树林湿地鸥鹭翩跹,燕罗湿地碧波荡漾,蓝绿交织的山水城市意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画卷,正在深圳一个个湿地公园徐徐展开。(记者秦绮蔚)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赢取万元大奖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