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深思考:善用科普"利器" 提升精神免疫力
发布时间:2020-05-14
浏览次数:2421

戰"疫"深思考:善用科普"利器" 提升精神免疫力

 編者按:未知面前,人們更渴望科學給出答案。這次疫情防控中,媒體特別是專業類媒體第一時間介入,發揮特色和優勢,集結力量、權威發聲,創新傳播、生動講述。一篇篇科普類報道中倡導的科學理性,猶如一把無形“利器”,及時紓解人們心中的擔憂,提高人們的精神免疫力。本期“戰‘疫’深思考”邀請三位資深媒體人分享戰“疫”科普報道的思考。

  科技日報社地方記者部副主任滕繼濮:

  用好手中“利器”不斷追問

  用一把“沖擊鑽”、一柄“定音錘”、一張“信息網”不斷追問。這個“追”字,體現在專業深度,也體現在關注的持續度

  疫情謠言傳播的時候,沒有一家低調的媒體是無辜的。

  關於諸多焦點問題在朋友圈刷屏的爭論,展現了時下輿論場的撕裂態。科學決策、積極應對的正能量,有時很難輻射至受眾的意識層面——傳統媒體與讀者之間似乎隔著一堵厚厚的混凝土牆。透過不良或無知自媒體,不實信息與虛假消息傳播的速度遠超“COVID-19”。

  面對復雜局勢,科技日報社的採編力量用一把“沖擊鑽”、一柄“定音錘”、一張“信息網”,層層推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傳播防控科普知識。

  沖擊鑽能穿透堅如磐石的混凝土,除了鑽頭自身材料過硬,還因其盯住一點持續發力,將扭矩轉化為巨大壓強。豐厚的專家積累,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對重大公共事件的研判,是科技日報記者編輯自身的硬素質﹔疫情報道中的科技元素則是著力點,從病毒溯源、傳播途徑、感染機制、發病機理,到藥物篩查、疫苗研制、臨床救治,再到社區防控、復工復產,每個環節都盯住其中科技話題“死磕”到底。“追問新冠肺炎”專題,已追至40問,圍繞去冬今春的這個主角,用記者的“放大鏡”仔仔細細做了剖析。追問的“追”字,體現在專業深度,也體現在關注的持續度。比如,香港寵物狗被查出弱陽性后,同一位記者針對此話題,一周內連續做出兩篇深度採訪,均獲得了不錯的點擊量。

  大疫當用“重器”,權威專家就是國家的“定音重錘”。在很多問題科學仍未給出答案的情況下,破除民眾焦慮與恐慌,擊碎謠言最有效的操作就是請“大咖”現身說法。我們把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權威專家,設為重點盯守目標,借力借勢,以期提振信心、凝聚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據不完全統計,科技日報社各個平台1月底至4月底,推出有關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的相關報道近200篇。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專家,是媒體與受眾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梁,跨越諸多障礙,效果直抵人心。另外,疫情期間,更多專業硬、談吐好、氣質佳的科學家成為“頂流”,也增加了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接受度,弘揚了科學家精神,發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聲音。

  在疫情報道中,科技日報社地方記者站如坐落於各地的發射基站,織了一張不停收集信息的網,實時繪出一張張復工復產、復學復市、春耕春播、脫貧攻堅的全景掃描圖。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在基層,網格管理、社區防控的妙招在基層,經濟社會復蘇的實招在基層。從“六穩”到“六保”,地方新聞的報道成色越來越足,分量越來越重,是科技日報社加強正面宣傳報道,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積極表現。在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當下,我們仍將時刻繃緊弦,打好戰“疫”報道后半程。

  中國綠色時報總編輯張連友:

  理念 態度 能力

  這次疫情防控宣傳報道,是媒體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一次新聞實戰,也是一次傳播科學和科學傳播的實戰。從實踐和啟示看,我強調六個字:理念、態度、能力

  傳播科學始終是媒體傳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始終是媒體做得不夠理想的一個領域。無論是科技新聞還是科普宣傳,佳作明顯偏少。這源於科學傳播的特殊性。

  媒體的科技新聞、科學科普報道,從媒體傳播角度,我認為應該建立這樣一個概念:公眾科學傳播。就是用公眾語言轉換科學和專業語言使普通公眾能夠理解,同時又能准確表達科學內容的傳播。公眾科學傳播要做到“面向公眾,適合大眾,科學准確”。也就是說既要避免專業難懂,又要避免不夠專業精准。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森林與人類》雜志,定位為“一本關於野生動物、植物和大自然的雜志”,就是遵循“公眾科學傳播”的理念來辦的,它不是傳統純科學專業雜志,也不是傳統科普雜志,是一本“公眾科學雜志”。

  這次疫情防控宣傳報道,是媒體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一次新聞實戰,也是一次傳播科學和科學傳播的實戰。關於科學傳播,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做得好的例子,一個是做的差的例子。

  先說好的例子,在新冠病毒解析報道方面有幾個好的作品,它們通過文字介紹或圖文視頻組合,在疫情防控初期及時滿足了公眾需求,就傳播技術和傳播效果來說都是非常出彩的。其中就有果殼網的作品,該網是近年來由科學與新聞團隊共同運營的很成功的科普網站。

  差的例子,就要說疫苗方面的傳播。好幾個關於疫苗的報道裡,都說疫苗能在幾個月裡超常規地被研發出來。后來,在一些醫學專家談論疫苗研發的報道裡,我們才知道疫苗研發時間要遠遠長於前期那些報道裡的預想時間,這就証實了前期的相關報道是不科學的。傳播者的心情和公眾的心情一樣,希望突破已有的疫苗研發規律,這可以理解,但是從科學上看就失實了。

  《中國綠色時報》也有一個例子,針對一度形成的野生動物攜帶傳播病毒的熱點,我們用海報的形式成系列地傳播相關觀點,從嚴謹的科學出發,凝練受眾易懂易記的語言,如“珍愛生命,拒食野味”“愛護動物,與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野生動物的命運也是我們人類的命運”等。

  從這次疫情防控的傳播科學和科學傳播的實踐和啟示看,我強調六個字:理念、態度、能力。首先是理念,要正視科學傳播的客觀難度,強調面向公眾傳播的表達。其次是態度,要科學嚴謹,避免一些不嚴謹的宣傳慣性。第三是能力問題,需要持續提高能力,需要培育業務過硬的科學傳播人才。

  湖北廣播電視台電視綜合頻道副總監吳皓:

  科普報道的用武之地

  疫情暴發之初,很多都是未知,知識需要普及,認識需要更新﹔謠言乘虛而入,需要以正視聽。我們第一時間傳播權威聲音,傳遞最新疫情科普信息

  疫情暴發之初,很多都是未知,知識需要普及,認識需要更新﹔謠言乘虛而入,需要以正視聽。此時,湖北電視綜合頻道的權威健康科普節目《荊楚大醫生》團隊有了用武之地。

  採訪方式上,他們與新聞團隊融合,每天將5G直播車開進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用5G直播連線打破時空限制,以專業科普為切入點做出直播特色。邀請剛剛從ICU病房出來的醫生針對大眾疑惑進行釋疑,第一時間傳回一線醫生的權威聲音,為大眾傳遞最新疫情科普信息。

  選題設置上,聚焦具有較強時效性和關注度的“居家隔離指南”“疫情之下,高危人群的防護”“如何識別核酸檢測‘假陰性’?”“抗擊疫情 解讀中醫藥防治最新方法”等話題。

  推出形式上,每期直播內容經過精心編輯后,在“荊楚大醫生”微信公眾號形成《防疫科普系列》推送,節目“干貨”則剪輯成小視頻,分發至學習強國、今日頭條、抖音等平台播放。

  此外,為了更精准地服務疫情防控,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防控組的大力支持下,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湖北省衛健委、湖北電視綜合頻道聯合推出了20余期《抗疫科普權威發布》電視版特別節目,內容包括《戰“疫”科普指南》和《戰“疫”心理指南》。受邀進行權威解讀的專家由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嚴格組織挑選,全部是國家頂級專家。

  節目中,我們將科學嚴謹的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以新冠病毒常識、人群健康防護、心理健康科普等內容為基礎,以文字、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權威發布、全網傳播、以正視聽,在抗疫戰斗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穩定作用,特別是節目傳播到海外,深受歡迎。

  在全國援鄂各醫療隊堅守湖北抗疫最前線的寶貴時期,我們一直想在《荊楚大醫生》基礎上,推出特別節目《抗疫大醫生》,邀請各省援鄂醫療隊專家做客演播廳,講述抗疫真情故事,分享抗疫經驗心得,傳播防疫科普知識。但疫情肆虐時,專家沒有時間上節目,等到防控形勢向好,各援鄂醫療隊又要相繼離漢了。事不宜遲,我們抓緊聯系專家,提前溝通選題,連續錄制。各個援鄂醫療隊都非常支持,節目播出后,反響非常好。

  遺憾的是,原本希望邀請義無反顧投入到湖北抗疫主戰場的李蘭娟院士、張伯禮院士等親臨節目,權威解讀抗擊疫情的“中國醫藥”“中國處方”,但因時間關系,未能如願。

  隨后我們將把“抗疫特別節目”集結成冊,這既是全球抗疫的中國經驗,也必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國家記憶。(本文內容分別由科技日報社、中國綠色時報社、湖北廣播電視台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赢取万元大奖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