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科创1+1”云桌会,“双城联动”助力广深比翼双飞
发布时间:2020-05-18
浏览次数:3077

“广深科创1+1”云桌会,“双城联动”助力广深比翼双飞

 一个千年商都、科教重镇,一个经济特区、科创高地,广州和深圳,这对相距仅100公里左右的超级城市“双子星”,被赋予了发挥“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广东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广深如何从你追我赶的竞合态势,走向互补协作的“比翼”关系?双城强强联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更长远的未来,如何放大广州之“广”、深圳之“深”,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

为讲好广深双城故事,深圳特区报与广州日报近日携手共建“深广联动”、“广深联动”频道,分别在读特客户端和新花城客户端闪亮登场。作为频道首个重磅策划,深圳特区报和广州日报今天起合作推出“广深科创1+1”云桌会,邀请广州和深圳的知名代表委员、企业家、科创干部和创新创业人士,共论新型广深关系,探索“双城联动”的发展之路。

本期云桌会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兼CEO刘伟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 胡刚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 王桂林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刘若鹏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 李清泉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会主委 林娜

谈联动互补:科教重镇联手科创高地放大创新优势

主持人:广东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发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作用。您认为在实现以上目标的路上,两座城市各有哪些优势短板?“双城联动、比翼双飞”这一关系定位是基于什么考虑?

胡刚:广州、深圳两座城市有共性,也有差异。共同点在于两座城市都是一线城市,体量庞大,人口过千万、GDP过两万亿元,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快速吸引人口流入。而且,两座超级城市同处大湾区,让珠三角成为全球少有的拥有两个超级城市的城市群。

差异点在于,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城市,人口相对年轻,科创、金融产业发展较快,教育、医疗、文化有待提升。广州是千年商都、岭南文化中心、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发展均衡全面,科研、产业、科教、医疗均在全国前列。深圳与广州在新兴产业上的合作发展,也有助激发广州老城市新活力。

王桂林: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是一座城市能独立完成的重任。虽然深圳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创新实力较强、成果转化能力尤为突出,但仍存在高端顶尖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短板。

与之相比,广州是科教重镇,拥有大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研发能力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广东省近七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位居第25位,也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成果转化能力稍弱。广州、深圳发挥“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作用,联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符合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也有利于弥补双方各自的短板,放大各自的创新优势。

谈观念先行:地方思维升级全球视野,释放湾区红利

主持人:广州、深圳从你追我赶的竞合态势走向互补协作的“比翼”关系,您认为关键的第一步是什么?

林娜:广州、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核心引擎,要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广深两地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转变地方发展的思维,以全球视野对标世界级湾区的标准来提升整体竞争力。只有思维和观念先行,广深两地的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实效,才能发挥最大化。

胡刚:广深两座超级城市之间的“火花”一直为舆论津津乐道,但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两者的竞争、发展思路的差异。虽然竞争不是坏事,也能促进发展,但要推进“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最重要的前提是把“竞争”思维转变为“竞合”思维、互补互助的思维,加强双方从政府到企业到民众的交流互访,先从项目合作着手,逐步加强协同发展。像广州日报和深圳特区报联手推出“广深联动”、“深广联动”频道就是很好的尝试。

谈科创协同:在穗院所全面对深开放,加速成果转化

主持人:实现协同创新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广州、深圳的创新资源各具特色,两座城市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林娜:虽然广深两地在科创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由于两座城市的规划侧重点不同——广州更侧重于科技中心,深圳更侧重于创新产业中心,偏向科技的转化和市场化的运用,因此两地拥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建议广深两地更加明确自身定位,秉承“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合作原则,建立协作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具体而言,两地可以加强政策、资源的整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科技创新动能和周边配套的相关市场资源。广州作为珠三角大学集中地区,可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前端功能。而深圳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很活跃,可以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端作用。因此,两者可以从“基础研发+市场运作”的角度,加强彼此合作。”

另一方面,深圳高科技企业数量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广州地区企业仍是传统企业相对较多,在人才的流动和市场的带动上,广深两地很大程度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双方的合作同时也将有助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广深科创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大资金政策引导和支持。应采取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基金的方式,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学研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助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落地。

主持人:目前,广州、深圳在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方面进展如何?

王桂林:广州市近日召开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指出,要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聚焦制度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释放“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

在科研创新方面,广州已明确在穗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特别是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等级研究院,全面向深圳开放,与深圳合作、与深圳的技术产业合作。实际上,广深科研力量已经从开放合作走向共建共享。去年8月29日启动建设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将结合优势产业及创新资源分布,按“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

在成果转化方面,深圳创业版试点注册制改革,科技金融优势进一步加强。但在全国来看,广东科技金融力量还有待提升。广州科研力量充足、成果资源丰富,与深圳在科技金融方面实现对接协同,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在产业合作方面,广州产业体系完备、发展空间广阔、人才资源丰富,深圳新兴产业突出、研发能力强劲,有互补基础。关键在于,要搭建好合作的平台载体,牵引带动产业合作。近年广深产业合作越来越紧密,2011年,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龙头产品微信诞生并扎根在广州;2017年,广州白云区和华为签署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千亿级云计算产业;刚刚过去的5月8日,华为在与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揭牌。相信在新基建、新经济的背景下,双方强强联手,可发挥协同融合的乘数效应,迸发出强劲的产业爆发力。

谈产业合作:聚广深优势发力新基建,由市场引领合作

主持人:作为来自广州和深圳企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两位如何看待广州、深圳两市在新兴产业合作方面的前景?两座城市如何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刘伟:广州有广州的产业优势,深圳有深圳的创新氛围活力。回看20多年前,中国互联网发源地其实是在广州,一方面广州发达的外贸产业催生了对网络的需求,另一方面广州拥有先行先试的产业环境。

但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深圳上来了。其中原因有两点比较主要:一是深圳城市人群更年轻,年轻就是创新,年轻就是激情,会不断涌现发展的新思潮。二是深圳创业氛围浓郁。当时,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不需要很多资源、人脉、行业背景。做成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极致,让用户喜欢、愿意买单,然后让产品在更大范围被知晓、被回头使用,可以说是从“一无所有”到“成功登顶”的过程。

但在新基建这一领域,发展的逻辑不一样。它需要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不同的行业进行深度整合。一端需要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一端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深厚的经验,能通过研究历史数据资源分析出共性需求、捕捉痛点。在这点上,广州是有优势的。

以医疗行业为例,广州是中国最优质医疗资源三大聚集地之一,拥有华南地区最顶级的医疗资源、救治实力和科研实力。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形成AI医疗产品,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落地场景、医疗专家以及历史医疗数据来训练人工智能。所以这么看起来,未来不管是发展新基建还是数字经济,广州都是非常有优势的,尤其是在融合基础设施上,把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上。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基建的发展中,深圳发挥技术产品研发的优势实现快速突破,广州发挥源头创新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加速应用落地,强强联手,协同布局,才能更快抓住本轮新基建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刘若鹏:科技创新合作还是得还给市场。广州和深圳两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不一样,在科技方面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有差异就会产生互补,有互补就自然会产生合作。以光启为例,我们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检测,尤其是对装备环境适应性的检测,在深圳没有这样的检测机构,广州却有不少,我们自然会去广州做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就会有创新,产生新的标准、新的技术、新的专利,这都是很具体的例子。

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来看,广州和深圳在创新资源方面各具优势。例如深圳最擅长的是通信产业的全产业链,还有互联网、社交网络、基因科技、超材料等。广州则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比如汽车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从这个层面看,深圳的医疗设备和广州的医院合作,深圳的无人驾驶企业和广州的汽车厂商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谈教育医疗:建议建立医疗联盟,打通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机制

主持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广州、深圳两地应该如何加强合作,以吸引、留住科创人才?

刘若鹏:深圳是个新兴城市,年轻人多。然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尽管这些年一直引进各大名校,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置还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因此这些也成为深圳的短板。在这两大领域,广州又有着明显的优势。

当然,近年来,深圳开始正视短板的存在。在教育和医疗资源方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户深圳光明区,广州很多知名高校院所也在深圳设立附属医院,广州“老大哥”给了深圳很大的帮助,在这点上,深圳应该感谢广州。

林娜: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底子较薄、起步晚,与广州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在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名100强中,广州有11家,深圳却只有1家。但深圳却拥有着较为雄厚的腾讯的AI+医疗、深圳国家基因库等为代表的科技+医疗力量。

我建议,推动广深两地医院建立医疗联盟,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联合救治、科研合作及人才培训等服务,共同携手打造粤港澳医疗高地。广深合作医院科研可以利用5G远程会诊平台,对急危重症、疑难病、大手术等开展会诊工作;针对肿瘤、脑卒中、胸痛、心脏病等危重疾病开展双向转诊,开辟绿色通道。联盟医院检查检验报告要互认。同时,要共同建设高水平、智能化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医疗人才,共同提升医疗水平。

主持人:今年中大深圳校区将开始启用并首次招生。请问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如何看待广深两地高校间的竞争?高校之间又该如何加强协作、培育科创人才?

李清泉:我觉得高校间的竞争是好事,任何一所大学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世界上一流大学往往是两所挨在一起的。比如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北大和清华、武大和华工等等,高校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又互相竞争提高,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生态。而这几年深大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也是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中大深圳校区启用以后,我觉得这种竞争会加剧,我相信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并不差,无论是香港还是广州,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使高校之间的协调发展、合作创新上存在壁垒。我们高校的合作可能比欧盟不同国家之间的高校合作更难。我们有很多壁垒待打破,比如学生的交流、学分的互认、教师的互聘等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高层次的政府部门来推动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