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科普:记忆“剪辑”法
发布时间:2020-07-13
浏览次数:2462
音频科普:记忆“剪辑”法

好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科学播报》。我们知道,记忆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通常会与我们的另一段记忆相关联。在我们看见某样东西、遇到某件事情时,我们可能就会回想起与它有关的一段记忆。在科幻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利用这种关系去修改记忆的桥段。那么,人们的记忆是不是真的可以被剪辑重构?

  2017年初,日本富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行的记忆“剪辑”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治疗患有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些许声响和画面都可能会唤醒这些患者不愿意回想的记忆,一发而动全身,招致难以忍受的痛苦。如果记忆的“剪辑”能够实现,医生就可以切断患者记忆中的这些联系,或许能够解开他们的心结。

  研究在实验室的小鼠身上进行。首先,在小鼠喝糖水时,给它注射氯化锂溶液,让小鼠出现喝糖水会恶心的症状。然后,播放一种特定的声音后电击小鼠,让小鼠对这种声音感到害怕。最后,在小鼠喝糖水的同时,播放这种声音。在一系列的训练完成后,小鼠会将恶心和害怕的记忆关联起来,在喝糖水的时候既会感到恶心也会感到害怕。

  紧接着,研究人员精确定位了小鼠脑中参与这些记忆活动的神经元,利用光遗传学技术,让这些神经元拥有对光敏感的离子通道。这种通道就像神经元中的“开关”,研究人员能够用特殊光照“关闭”神经元的活动。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开关”,研究人员就能在小鼠的身上完成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记忆剪辑”,将“喝糖水恶心”和“听声音害怕”的两组记忆分开。

  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光遗传学手段,成功让小鼠脑中的两组记忆产生错误的联系。而在进行过另一系列操作后,小鼠又能分开这两组记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会帮助科学家理解大脑存储记忆的机制。尽管距离临床应用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毫无疑问为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我们也期待科学家们能够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