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地球一半的区域未受人类影响
来源:环球科学
发布时间:2021-06-22
浏览次数:1245
自然探索:地球一半的区域未受人类影响

山脉横跨阿拉斯加北部。位于北美的北方森林是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最大地区之一。 (图片来源:Jason Riggio/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根据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的研究,地球上约有一半的无冰土地仍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该研究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 杂志上,通过比较四张最新的、关于自然土地向人为利用土地转化的全球地图,得出了该结论。地球受影响较大的那一半土地包括城市、农田和密集放牧或采矿区。

“这项研究令人鼓舞之处在于,如果我们能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我们可以争取到一段短暂的时间,通过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将约地球一半的土地保持在相对完好的状况下。”该研究的负责人Jason Riggio说。他是一名博士后学者,任职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野生动物和鱼类生物学博物馆。

图片来源:Pixabay

该研究报告于世界环境日发布,旨在为即将到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the Conference of Parties 15)提供信息。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原定今年秋天在中国举行,但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而推迟。该次会议的目标之一是为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指定更高远、更具体目标。

目前,大约有15%的陆地表面和10%的海洋受到某种形式的保护。不过在包括“自然需要一半”和“半个地球项目”等组织的领导下,全球各地已有人发声,呼吁各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保护30%的土地和水资源,到2050年保护50%的土地和水资源。

全球范围内,完好无损的自然土地可以帮助净化空气和水,回收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与固持力,为植物授粉并分解废物。维持这些对人类经济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每年高达数万亿美元。

自然保护与COVID-19

如今震撼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表明了保护自然土地以分隔动物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主流的科学证据表明,SARS-CoV2(导致COVID-19疾病的病毒)可能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埃博拉病毒、禽流感和非典是其他已知的从非人类动物疾病传染给人类的疾病。

资深作者、北卡罗来纳州Catawba学院GIS与保护学教授Andrew Jacobson说:“通过停止野生动植物的贸易和销售,并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人类对野生区域的入侵,可以降低人类感染COVID-19等疾病的风险。”

Jacobson说,如果区域与国家土地利用规划能确定最适合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地点并进行功能分区,这将有助于控制人类发展的蔓延。为其他景观建立保护措施也将大有裨益,尤其是那些目前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景观,

从苔原到沙漠

最大的低影响地区涵盖横跨北部亚洲和北美的广阔的北方森林和冻原,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内陆沙漠等广阔的沙漠。这些地区往往更冷和/或更干燥,不适合农业发展。

图片来源:Pixabay

“尽管人类的土地使用正日益威胁到地球上剩余的自然栖息地,尤其是在温暖和宜居的地区,但仍有近一半的地球仍未得到大规模的密集使用。”共同作者Erle Ellis说,她供职于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Baltimore County)。

人为影响小的区域并不一定要将人口、牲畜或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拒之门外。作者指出,在保护土地所有权、权衡农业、定居点或其他资源需求以及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平衡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Riggio说:“如果我们想要实现那些雄心勃勃的保护目标,就必须实现这种平衡。”“而我们的研究乐观地表明,这些目标仍然可以实现。”

作者:Kat Kerli

翻译:陈泓宇

审校:黄薇

引进来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

引进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0-06-earth-intact-global-human.html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