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时代要来了?
来源:环球科学
作者:Wade Roush
发布时间:2020-03-17
浏览次数:3061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名称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它同样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技术之一。 

 

image.png

插图:杰伊·本特(Jay Bendt)

 

撰文 | 韦德·劳什(Wade Roush)

翻译 | 赵剑琳

 

从各项技术的名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出开发者的雄心壮志。例如汽车的名字——Automobiles,意为汽车是能自动行驶的交通工具。汽车让人类摆脱了马车,但目前还无法进行可靠的自动驾驶。“远程呈现”技术(telepresence)从未实现像名字一样的远程呈现效果,智能手机也往往并不智能。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名称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它同样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技术之一。增强现实是一种以屏幕为介质的体验,它能在周围真实的环境中添加信息,而不会像虚拟现实(VR)一样替换掉真实的环境。但这项技术很难实现。

 

首先,AR呈现出的事物需要看起来真实,能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也就是需要“本地化”。设计者需要工具来构建各种事物,而用户需要通过设备观看和进行人机交互。并且,这项技术还需要保证不会与真实世界隔绝。不过,科技创新者已经将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了。所有人都能用AR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时代,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2016年,微软推出了一种独立运行的头戴式AR显示设备HoloLens。去年11月,微软开始以每套3500美元的价格,向商业用户销售改进版本的HoloLens。现在,消费者使用2300美元就能从拥有大量融资和媒体曝光率的初创公司Magic Leap买到类似的头戴设备。这两种设备都使用了一种波导结构的透明镜片来实现三维效果。最近,我试用了一款名为Magic Leap On的AR眼镜。在室内使用时,它可以产生明亮和立体的事物,例如栩栩如生的动物或机器人。这些物体能和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过目前,两种设备都存在视角较小的缺点:它们的视角大概只有50度,不到普通人视野的一半。也就是说,目前的AR技术只能让周围环境中很少一部分的现实得到“增强”。

 

去年11月,旧金山的初创企业Ubiquity6发布了一款名为Display.land的应用。在智能手机上利用这款应用对拍摄的现实场景进行修饰和装饰,并制成的逼真三维模型分享给别人。Ubiquity6通过手机传感器数据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将这些模型以厘米级的精确度拼合到真实世界中。Ubiquity6的创立者兼首席执行官安贾尼·米达哈(Anjney Midha)表示,他将Display.land视为一个成熟版本的《我的世界》(Minecraft)等其他虚拟世界游戏。“这些虚拟世界的游戏创造的世界只有乐高风格的建筑,但一旦将写实风格的元素融入其中,作品就会变得更加‘成熟’,”米德哈说,“这会让成年人产生表达自我的意愿,进行沉浸式的创作。他们只是一直缺少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

 

与此同时,初创企业Sturfee凭借一项有助于解决室外“本地化”问题的技术崭露头角。这家公司通过卫星影像和计算机图形技术,识别智能手机摄像头指向的物体,并通过读取正确的三维结构图,将预先制作的AR内容锚定在物体表面。但是在这种技术投入实用之前,制造厂商还需要创作出超越游戏的、引人入胜的户外AR内容。

 

大量科技网站对苹果将推出的新手机议论纷纷。据传言,这款手机会在背面摄像头旁边配备三维距离传感器。这将能为AR开发者提供平台,有助于他们制作出更加强大的AR手机应用。这些网站还认为苹果正在研发AR眼镜,最快的发布时间可能是今年,但最晚不会迟于2023年。

 

消费者还能通过智能手机游戏获得AR体验,如由Niantic(一家日本游戏公司)开发的 《宝可梦》和《哈利·波特:巫师联盟》。这些游戏的体验将变得更具真实性和协作性,由于AR头戴设备的昂贵和笨重,它们更多将是基于手机的。“如果能让公司员工进行实时协作,我很愿意为支付2000美元来购买硬件设备,”米德哈说,“但是消费者暂时还是更愿意使用手机。”AR技术留给了我们大量的设想。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口罩】,预约报名官方口罩免费领取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赢取万元大奖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