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用计算机算出巨浪
来源:环球科学
发布时间:2021-07-01
浏览次数:1135

科技之光:用计算机算出巨浪

当巨浪突然从海面升起时,它的高度可能是周围海浪的几倍,有时甚至高达30米。即使是对于最大型的船只,它们也是极其严峻的威胁。与海底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不同,这类恶浪并没有明确的起源,也无从预测。如果想预报恶浪形成的时间和地点,充分理解恶浪的形成机制对科学家而言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支由多个国家的数学家组成的团队展示了一种预测恶浪的新方法,这是他们通过大型水箱实验获得的成果。团队成员包括纽约大学的埃里克·范登-埃登(Eric Vanden-Eijnden),意大利都灵大学的乔瓦尼·德马泰(Giovanni Dematteis)和米格尔·奥诺拉托(Miguel Onorato),以及英国沃里克大学的托拜厄斯·格拉夫克(Tobias Grafke)。

他们的方案基于数学中的“大偏差”理论,可以确定某个罕见事件出现的概率到底有多低。这些科学家将恶浪的发生视为一个统计学主体,称为瞬子,这也是在粒子物理、信息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的计算中会出现的一种特殊波形。

在挪威,这支团队利用一个270米长的水箱模拟恶劣的海洋情况,进一步优化了模型,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X》杂志上。这个水箱是定制的,能制造出各种研究人员希望的波浪特征。通过分析不同波形的互相叠加,研究人员识别出了能导致恶浪的前兆特征,这些特征仅有厘米级尺度。

大偏差理论显示,对于任何能够导致巨浪的波形组合而言,无论其初始状况如何,都会产生一种具有独特形状的大波浪。从数学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在恶浪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最容易导致罕见事件的路径。水箱的测试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范登-埃登说:“恶浪都是相似的,普通的波浪则各有各的普通。”

阿尔维泽·贝内塔佐(Alvise Benetazzo,并未参与这项研究)是意大利海洋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他评价道,该团队的模型“似乎协调了两种迄今用来解释恶浪形成的主流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巨浪单纯地源于小型波浪的组合和堆叠;而另一种理论则提出,波浪的形态差异会指数级地放大高度差。但到目前为止,这两种理论各自并不完全符合已有的观察记录或是实验结果。

本次研究的成果重新解释了这两种效应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两种效应的贡献程度有所浮动,这种贡献程度又可用于估计在任何给定的海洋状况下,恶浪诞生的可能性以及能够达到的高度。研究团队对他们提出的模型非常乐观,如果能够进一步考虑现实世界中的风、洋流和其他运动形式的特征,这套模型或许可以整合到一艘船舶、一座灯塔以及其他与海洋相关的平台上,为它们提供预测系统。

贝内塔佐说:“现在还需要做很多的测试才行,尤其是现场测试。现场才是我们想要解释恶浪成因的真正场所。”

撰文:雷切尔·伯科维茨(Rachel Berkowitz)

翻译:董子晨曦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