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雄性袋鼩为何集体死亡?
来源:博物
发布时间:2021-11-19
浏览次数:731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双十一刚过,相信大家已经钱包空空。在这里我提醒一句,不要因为疯狂购物就忘记了双十一其实是光棍节、自己还是单身这个事实。

言归正传,今天准备给大家介绍一种小动物——黄足袋鼩(Yellow-footed Antechinus),它的行为与单身的你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啥这么说呢?往后看就知道了!


 是有袋类,不是小耗子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黄足袋鼩。这种袋鼩英文名叫Yellow-footed Antechinus,学名Antechinus flavipes,但目前它还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所以我们暂且就叫它的译名:黄足袋鼩。

黄足袋鼩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小动物,虽然乍一看很像大耗子,但其实它是有袋类哺乳动物,和过街老鼠没啥关系。

Antechinus flavipes(黄足袋鼩)

不是我说,这也太像耗子了!

摄影:土澳生态君


黄足袋鼩个头很小,最大的也就100克重。但在袋鼩家族中,黄足袋鼩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颜色也最鲜艳多变的成员。

大多数时间里,黄足袋鼩都在地面活动捕食,但它们也很擅长爬树,能在垂直的树干上快速奔跑。当然了,跑来跑去的同时也不放过树上的食物。

小东西身手挺敏捷

图片来自:wiki

袋鼩们多以昆虫为主食,而不挑食的黄足袋鼩还会捕食小鸟、小型哺乳动物等生物。吃嘛嘛香。

黄足袋鼩的食物残骸,总是被随意地丢弃在地上,仿佛是黄足袋鼩在宣示自己的存在。不过其它种类的袋鼩倒是不这样——它们往往会小心翼翼地把残骸藏起来,不让人类发现。


 诡异!雄性集体失踪!

1966年,科学家Woolley发现了一件关于黄足袋鼩的诡异事件——每年到了8月份左右,堪培拉附近的雄性黄足袋鼩就会集体失踪,只剩雌性!

之后其它地区的动物学家也发现了一样的情况,到了每年特定月份,雄性袋鼩就都消失不见,集体玩失踪。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什么诡异事件?还是可爱又可怜的雄性黄足袋鼩被天敌集体吃掉了?

莫慌,研究人员后来查清了真相。

原来,黄足袋鼩以及所属的袋鼩属成员,是地球上为了交配最疯狂的小动物——每年的繁殖季节, 雄性袋鼩们会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将鼩生的每分每秒,都投入到春宵一刻当中。最终甚至为了交配而丢掉性命,“精尽鼩亡”而死......

哦这样啊。行吧,是我操了不该操的心。

袋鼩们的交配频率极高,交配的对象数量也相当多。繁殖季节一到,它们会抛下所有事情,急急忙忙一心一意地寻找对象。

单身却想找对象的朋友,可以学习学习这种精神。想达到目的,就要为之付出努力啊!

暗中观察.jpg

图片来自:inaturalist.org


不过,悲伤的事情在后头——雄性袋鼩们交配到后来,体内开始出血,免疫系统逐渐衰竭,背上的毛发也开始脱离,并且双目失明。

对此,雄性袋鼩无动于衷,毅然决然继续寻找异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摄影:土澳生态君


 死亡背后或有隐情

导致交配致死的原因,是繁殖季节里,雄性袋鼩体内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大量睾酮,过多的睾酮会扰乱新陈代谢,让袋鼩精力充沛,做到三个星期不吃不喝,专注于“为爱鼓掌”。

目前,黄足袋鼩的最高纪录是连续不停“为爱鼓掌”14个小时。

过量的睾酮,使得黄足袋鼩体内产生了一种应激激素——皮质醇,带来各种副作用:内出血、掉毛、失明以及最后不可避免的死亡。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通过药物治疗等方式,试图挽回雄性袋鼩的生命。结果发现,即使给它救回来了,它的生殖能力也是永久丧失,无法继续“开枝散叶”了。

这座城,又多了个伤心的鼩

图片来自:moggillcreek.org.au


动物学家认为,袋鼩主要以昆虫而食,每当澳洲春季来临,昆虫数量激增,可能是为了把宝贵的食物留给袋鼩妈妈和宝宝,雄性袋鼩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死亡繁殖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食物竞争。

这么听起来就很感人了。是我格局小了。

雌性袋鼩在与众多雄性交配后,它的一胎当中会包含不同父亲的孩子。而且生下的幼崽数量常常是母亲乳头数量的三倍,只有最强壮的幼崽才能竞争到母亲的乳头,而剩下的刚出生就会命丧黄泉。

大自然真是残酷又奇葩。

图片来自:inaturalist.org


撰文、摄影 | 土澳生态君



欢迎扫码联系科普老师!

深圳科普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