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健康科普:“牛奶致癌论”有多大可信度?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0-03-25
浏览次数:837
食品健康科普:“牛奶致癌论”有多大可信度?
□ 刘晓蔓 程景民
 
 
 
    有一段时间,有关“喝牛奶致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吸引公众眼球的表述主要有:
    科学家终于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没有一种动物是过了哺乳期还终身喝奶的,而且还喝别的物种的奶。看到奶牛能长期产奶的真实原因,你还敢喝牛奶吗?你还忍心喝牛奶吗?千万不要把牛奶、酸奶当好东西了!
    这类消息的论点和论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某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
    ●某著名肿瘤专家建议:除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人,一般人并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某科学家指出,人是只有怀了小孩才会产奶的,牛跟人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哺乳的意思就是为了哺育下一代才有乳汁,所以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但并不是所有奶牛在任何时候都能生小牛。
    ●某著名专家指出,现代奶牛从两岁开始就有9个月的时间用于怀孕。小牛出生后就会被关进小木箱并喂以毫无营养的饲料,不能动弹,以保证人们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而牛妈妈就被千方百计挤出一头小牛所需的10倍以上的奶量。
    ●美国某大学终身教授认为,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系列癌症。
    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些问题呢?
    梳理有关“牛奶致癌”传播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两种说法:激素致癌和酪蛋白致癌。
    1. 激素致癌
    主要来源于某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而雌激素和雄激素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牛奶中的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也易致癌。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打激素产奶呢?若真的打激素产奶的话,那最多也可能会给奶牛打生长激素。
    早在1994年,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批准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可以用于促进奶牛产奶,最高可增产15%~20%。在这种牛奶里面IGF-1的含量也随之增高。IGF-1在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已不具备生物学活性。因此,牛奶中的IGF-1对于人体不构成健康威胁。此外,美国FDA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
    2. 酪蛋白致癌
    主要来自于美国某大学教授有一项很有名的“大鼠实验”。该实验用两组老鼠,通过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使其体内产生肝脏肿瘤。其中一组用只含植物蛋白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吃只含牛奶酪蛋白的饲料。最后发现,植物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没有变化,而酪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明显恶化。因此,就有了后来“实验证明,牛奶中的酪蛋白会导致癌症,加速癌细胞扩散”的说法。
    我们分析一下该项实验。首先,实验选用的是用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一种强致癌物)诱导出的患癌大鼠,而黄曲霉毒素本身就是剧毒的致癌物,由此得出来的结果还有待商榷。其次,光靠大量的动物实验而缺少人体临床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另外,实验中大鼠喂食的是大剂量的100%的酪蛋白,而我们平时喝的牛奶中,每100ml酪蛋白含量不到3%,远远达不到实验中的剂量。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关于牛奶至少有以下三点认知和共识:
    第一,放心喝奶。从实际生活中来看,目前奶牛产的奶和当前科技的研究水平能够充分说明,喝牛奶是不会致癌的。
    第二,牛奶补钙。大量研究证实牛奶是补钙的有效手段,营养学界一般建议每日钙摄入量800毫克。一般膳食中钙的摄入量大约只有300~400毫克左右,而喝牛奶能保证获得更多的钙。
    第三,合理饮奶。牛奶也不是喝得越多越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饮奶300克,有条件的可喝到500克,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建议少喝纯牛奶,可以食用酸奶、奶酪等乳制品。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口罩】,预约报名官方口罩免费领取
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领取万元大奖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