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原来阿凡达中的“海怪”真的存在于地球!
发布时间:2022-12-26
浏览次数:353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最近《阿凡达:水之道》上映,当看到此次剧设背景是潘多拉星球蔚蓝的大海,再看到预告中几个一闪而过的“海中魅影”时,本海怪爱好者激动不已。下面,请深海恐惧症患者自觉退下,海怪爱好者过来贴贴,随笔者一起揭开“水之道”里海怪们的真实面目。

伊鲁:外表有点儿像

蛇颈龙的“海上公交”

生活在潘多拉海洋浅水区的Metkayina族人骑着一种拥有长颈的水生爬行动物,这就是他们驯化的坐骑——伊鲁。伊鲁拥有4个眼睛、6个鳍状肢,尾部像船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从头部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两条触角一样的组织。它们的背部颜色较深,下腹则呈白色,还点缀着彩色的斑点。成年伊鲁的体长可达7米,通常成群生活。它们是海边部族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就像重铠马对森林、平原里的纳美族一样。

图片

伊鲁(来源:阿凡达维基百科)

结合以上某些关键词,如长颈、鳍状肢、水生爬行动物,你会发现伊鲁很像我们地球上早已灭绝的蛇颈龙类。不过,蛇颈龙类是一个繁衍时间超长、成员超多的大家庭。就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材料来看,从距今约2.1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1.4亿年光阴里,这个家族演化出了体形差距悬殊的不同属种,既有像三尖股龙属(Trinacromerum)这样体长3米左右的玲珑袖珍,也有像薄板龙属(Elasmosaurus)这样长度超过10米的庞然大物。虽然三尖股龙和薄板龙都有“拉伸”的长颈和鳍状肢,但体形都和伊鲁不太搭。

图片

三尖股龙与现代人类体形对比(Abyssal leviathin绘)

图片

薄板龙与现代人类体形对比(Slate Weasel 绘)

还记得哆啦A梦的在两部剧场版1980年《大雄的恐龙》和2006年《大雄的恐龙2006》中均出现了一只和大雄羁绊超深的“哔之助”吗?它的原型是白垩纪晚期生活在今日本福岛一带的双叶龙属(Futabasaurus),双叶龙属亦为蛇颈龙类,有长颈、鳍状肢,且古生物学家于2016年和2022年两次对双叶龙属材料分析,认为其体形约在6.4~9.2米之间,伊鲁的体形刚好符合这个范围。

图片

**小知识:**双叶龙属的模式种铃木双叶龙,日本民间习惯于称之为双叶铃木龙,但是在生物分类上,双叶龙属乃至整个蛇颈龙类都不是恐龙哦,所以严格来讲,哔之助应该叫“大雄的蛇颈龙”或直接叫“大雄的双叶龙”~

图片

双叶龙属的模式种铃木双叶龙(F. suzukii)与人类体形对比(King_Edmarka绘)

当然伊鲁也有很多地球的蛇颈龙身上未见的虚构特征,比如多出一对儿眼睛和鳍状肢,头部两侧伸出来的“触角”等。

纳鲁萨=鲨鱼+邓氏鱼+虎鲸?

在潘多拉海洋的沿岸水域,Metkayina族人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叫作纳鲁萨(Nalutsa)的巨型海洋生物。虽然纳鲁萨对Metkayina族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可对我们地球人来说,它可太“怪异”了。

图片

纳鲁萨(来源:ManuFiguras)

首先是外形上的怪异,影片基本资料里显示,纳鲁萨体长可达40米!它们外表看上去像一只巨型鲨鱼,背部却生有巨大的“厚甲”。相信很多第一眼看到纳鲁萨的朋友会觉得它和鲨鱼长得很像,但它背部的“厚甲”却和我们地球上已灭绝的邓氏鱼属(Dunkleosteus)有异曲同工之妙。邓氏鱼属生存于距今约3.82亿至3.58亿年的晚泥盆世海洋中,其最大特征之一是巨大的头部和部分躯干上覆有厚厚的骨板,看上去如同装配上了“头甲”和“躯甲”。

图片

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展出的邓氏鱼头骨模型(来源:昆士兰博物馆)

不过,纳鲁萨的嘴里拥有牙齿,这就是邓氏鱼不具备的特征了,因为邓氏鱼口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牙齿,取而代之的是其颌部的骨板延伸至口部的边缘,虽非牙齿,却锋利无比。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马克·韦斯特内等人2009年的研究,邓氏鱼的咬合力在6000~7400牛之间,虽然不及湾鳄、大白鲨等,但也几乎可与抹香鲸并驾齐驱了。

图片

邓氏鱼头部复原(PlacodermReconstructions 制)

但不管是鲨鱼还是邓氏鱼,它们的体形是远远比不上纳鲁萨的。好家伙,40米的体长!目前已知的邓氏鱼属种最大的成员是1873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纽贝利描述的泰雷尔邓氏鱼(Dinichthys terrelli),其体长超过8米,却大约只有纳鲁萨体长的五分之一。(注:Dinichthys是恐鱼属,因为1873年描述泰雷尔邓氏鱼时曾将其归入恐鱼属,后经重新研究才归入邓氏鱼属,历史遗留问题~)

图片

泰雷尔邓氏鱼与现代人类体形对比(Prehistorica 制)

至于鲨鱼能不能和纳鲁萨一较高下,我们就分滤食性鲨鱼和掠食性鲨鱼来对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滤食性鲨鱼,即最大的鲨鱼,亦即最大的鱼是鲸鲨,2020年澳大利亚鱼类生物学家马克·梅坎等人研究认为,成年雄性鲸鲨体长平均在8~9米之间,雌性鲸鲨体长平均约14.5米。虽然偶有目击或测量记录显示存在15米甚至18米的鲸鲨,但依然比纳鲁萨差得远呢~

图片

鲸鲨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形大小与人类对比,样本来自不同年代对不同个体的观测(Steveoc 86 制)

掠食性鲨鱼里的大家伙,我们得往史前找,找被誉为现代大白鲨“放大版”的巨齿鲨。这种在中新世至上新世海洋里游荡的大鲨鱼,其体形争议较大,我们整合了1996年~2021年各派学者的研究,大致认为成年巨齿鲨体长在14~20米之间。就算我们采用20米的数据,巨齿鲨也仅达到纳鲁萨的一半长。比了一圈,终究是输给了人类的想象力,纳鲁萨yyds!

图片

影片中靠左侧的为纳鲁萨(来源:’Ivong Na’vi)

其次是行为上的怪异,纳鲁萨一般会跃出水面捕捉在海面上飞行的猎物,且根据影片资料显示,成年的纳鲁萨还会教导幼小的纳鲁萨如何跃出水面捕捉猎物。这种“捕食教学”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虎鲸。比如,虎鲸经常捕捉海豹后再将其故意释放,如此反复,可能是为教幼崽练习捕猎。2005年,科学家们观察到一头虎鲸在水面上反刍鱼类,以此在捕捉鸟类之前引诱海鸥下潜,随后其他4头在侧“观摩”的虎鲸学会了这种策略。

图片

南乔治亚附近海域的雌虎鲸带着自己的幼崽(Christopher Michel 摄)

纳鲁萨的凶猛“表亲”——阿库拉

在潘多拉海洋中,纳鲁萨还有自己的表亲——阿库拉(Akula)。目前影片对阿库拉的资料公布的较少,只知道它们虽然是纳鲁萨的表亲,但性情比纳鲁萨凶猛得多,体形亦比纳鲁萨大得多(>>40米)阿库拉对海边的Metkayina族人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Metkayina族人所制刀的锯齿状边缘就是模仿了这种生物的牙齿。

图片

阿库拉(来源:阿凡达维基百科)

从上面这张影片透露的阿库拉来看,个人觉得它更像我们地球上生存于侏罗纪中晚期的滑齿龙属(Liopleurodon)。不过根据英国古生物学家兰伯特·哈尔斯特德提出的滑齿龙推算方法,滑齿龙一般个体应在5~7米之间,如是,那么滑齿龙在超过40米的阿库拉面前不值一提。鉴于资料公布较少,就不做过分猜测了。

图片

滑齿龙与现代人类体形对比(Slate Weasel 制)

图肯:鲸与双冠龙

撞出的“火花”?

如果你觉得以上潘多拉海洋生物已经很奇怪了,那就见识一下“图肯”吧。

图肯是一种类似地球鲸类的生物,它们是潘多拉星球上最大的生物,成年的图肯体长可达91.4米。我们都知道地球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截至2015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捕鲸数据库记录了80多头体长超过30米的蓝鲸个体,虽然鉴于测量方法的缺陷,凡体长超过30.5米的蓝鲸个体均值得怀疑,但就算以这个不保守数据相比,也要约3头蓝鲸首尾相接才能和图肯拼一拼。看来图肯才担得起“巨鲸”的名号(虽然它不是鲸)。

图片

蓝鲸与人类体形对比(Kurzon 制)

图肯拥有深灰色或蓝色的皮肤,且腹部有白色的区域。这点倒是和蓝鲸相似,蓝鲸的背部一般呈灰蓝色,其深浅程度随个体而不同,腹部的颜色则稍浅一些。图片

图肯(来源:阿凡达维基百科)

图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那从鼻子前部突出来的两个又大、颜色又鲜艳的“头冠”。这让我联想到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北美洲的双冠龙属(Dilophosaurus),它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顶有一对儿细窄的拱桥形“骨冠”,且呈纵向分布。而图肯的这对儿“头冠”则向两侧展开,且十分宽大,我们不妨将其形容为机翼形。关于骨冠的功能,自1984年至2020年,各位古生物学家可谓百家争鸣,概括起来有调节体温、吸引配偶、物种识别,以及以上功能兼有等说法。那么图肯的头冠是否会有以上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呢,让我们期待影片中是否会有说明吧!

图片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复原的双冠龙头骨(来源: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影片资料还透露,图肯非常聪明,在其种群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比如建立了“图肯主义”,即禁止一切形式的杀戮。图肯还有很强的感知力,有高度的文化修养,还懂得数学和音乐,具有高度的语言能力呢!

参考文献:

[1]Ellis, Richard (2003). Sea Dragons: Predators of the Prehistoric Ocean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p. 189.

[2]Cope, E. D. (1869). "Synopsis of the extinct Batrachia, Reptilia and Aves of North America, Part 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4: 44–55.

[3]O'Gorman, J.P. (2016). "A Small Body Sized Non-Aristonectine Elasmosaurid (Sauropterygia, Plesiosaur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with Comment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Patagonian and Antarctic Elasmosaurids". Ameghiniana. 53 (3): 245–268.

[4]Paul, Gregory S. (2022).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Mesozoic Sea Reptil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14. ISBN 9780691193809.

[5]Anderson, P.S.L.; Westneat, M. A biomechanical model of feeding kinematics for Dunkleosteus terrelli (Arthrodira, Placodermi) (PDF). Paleobiology. 2009, 35 (2): 251–269

[6]Denison, Robert (1978). "Placodermi". Handbook of Paleoichthyology. Vol. 2. Stuttgart New York: Gustav Fischer Verlag. p. 128.

[7]Meekan, Mark G.; Taylor, Brett M.; Lester, Emily; Ferreira, Luciana C.; Sequeira, Ana M. M.; Dove, Alistair D. M.; Birt, Matthew J.; Aspinall, Alex; Brooks, Kim; Thums, Michele (2020). "Asymptotic Growth of Whale Sharks Suggests Sex-Specific Life-History Strategie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7

[8]Gottfried, MD; Compagno, LJV; Bowman, SC (1996). "Size and skeletal anatomy of the giant megatooth shark Carcharodon megalodon". In Klimley; Ainley (eds.). Great White Sharks: The Biology of Carcharodon carcharias.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pp. 55–89.

[9]Shimada, Kenshu (2019). "The size of the megatooth shark, Otodus megalodon (Lamniformes: Otodontidae), revisited". Historical Biology. 33 (7): 1–8.

[10]Perez, Victor; Leder, Ronny; Badaut, Teddy (2021). "Body length estimation of Neogene macrophagous lamniform sharks (Carcharodon and Otodus) derived from associated fossil dentitions".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4 (1): 1–28.

[11]Forrest, Richard (20 November 2007). "Liopleurodon".

[12]McClain, C. R.; Balk, M. A.; Benfield, M. C.; Branch, T. A.; Chen, C.; Cosgrove, J.; Dove, A. D. M.; Helm, R. R.; Hochberg, F. G.; Gaskins, L. C.; Lee, F. B.; Marshall, A.; McMurray, S. E.; Schanche, C.; Stone, S. N. (2015). "Sizing ocean giants: patterns of intraspecific size variation in marine megafauna".

[13]Welles, S.P.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osteology and comparisons.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1984, 185: 85–180.

[14]Czerkas, S.J.; Czerkas, S.A. Dinosaurs: A global view. Limpsfield: Dragons’World. 1990: 208

[15]Padian, K.; Horner, J.R. The evolution of 'bizarre structures' in dinosaurs: Biomechanics, sexual selection, social selection or species recognition?. Journal of Zoology. 2011, 283 (1): 3–17.

[16]Marsh, A.D.; Rowe, T.B. A comprehensive anatomical and phylogenetic evaluation of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mens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northern Arizo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20, 94 (S78): 1–103.

END

作者:翟十一 ,前《环球探索》杂志编辑,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