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因为介于水陆之间,其水文、地球化学以及营养循环过程都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能满足各种动植物类群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全球超过40% 的物种都依赖湿地繁衍生息,因此,湿地被形象地称为“生物的天堂”和“物种基因库”,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
我国的湿地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湿地无脊椎动物1703种、湿地脊椎动物2312种,湿地鸟类231种。很多湿地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和熊猫一样,都是我们的“国宝”。
麋鹿:历经百年漂泊回到家乡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麋鹿善于游泳,宽大的四蹄也让它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觅食。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元朝野外种群消失,最后种群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
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芒·戴维在北京南苑发现麋鹿并将其运送到国外。19世纪末,麋鹿遭到杀戮和劫掠,在中国彻底消失。1985年,我国启动麋鹿重引入项目,来自英国乌邦寺庄园的22只麋鹿被运抵北京大兴南海子,并建立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又称麋鹿苑)。历经近百年的海外漂泊,麋鹿终于回到了家乡。
另外,还有39只麋鹿,于1986年从英国伦敦等地的动物园引至江苏大丰的黄海滩涂,并建立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归后的麋鹿经过种群复壮、迁地保护、野外种群形成等历程,目前数量已接近10000头,是建群时数量的130倍。
扬子鳄:深居地下迷宫洞穴,堪称“活化石”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鱼之一,扬子鳄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它生活在淡水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上。扬子鳄很擅长打洞,习惯于在如地下迷宫一般的洞穴中栖息和生活,正是这项特殊技能帮助它度过了严寒的冰河时代,得以躲避敌害并幸存,成为“活化石”。
但是,随着人类对未利用地的开发日益增多,扬子鳄赖以筑穴的浅滩被大量开垦为农田,适宜的栖息地不断消失,成年扬子鳄被人类猎杀,同时,农业中普遍使用的农药,也减少了水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使扬子鳄的食源大大减少,这一系列因素让扬子鳄这一古老物种濒临灭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我国已在安徽省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繁殖、建立保护区与就地保护等方式,扬子鳄的数量得到恢复。
中华鲟:千里寻根到长江“生儿育女”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洄游性鱼类,也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其生活在长江流域,体型很大,被捕获的最高纪录达到500千克,有“长江鱼王”之称。虽然个体庞大,但中华鲟的性格却相当“斯文”,主要以吞食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偶尔吃点小鱼、小虾。据称,中华鲟曾被移居到国外的江河内,但即使这样,中华鲟也千里寻根,洄游到长江“生儿育女”,因此才有了中华鲟这个响亮的名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拦河筑坝,兴建水库等各种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兴起,中华鲟洄游的通道被隔断和阻碍,加之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现在中华鲟的数量不断减少。
这些我国特有的湿地动物,是我们宝贵的自然遗产,它们以湿地为家,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动物能重新自由自在地栖息在湿地天堂中。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