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冷夏热形成独特的寒暑成语——成语中的气象学新说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林之光
发布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954

我国冬季中盛行从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南下的冬季风冷空气,使我国冬季成了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但是,夏季中偏南的夏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的夏热,特别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夏季中高空有副热带高压控制,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夏季唯一大面积最为闷热的地区。因此,冬冷和夏热,都深刻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成语。



冬冷成语可以举“饥寒交迫”“号寒啼饥”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号寒啼饥”就是“饥寒交迫”的结果和表现,此外,形容冬冷的成语还有“十年寒窗”“天寒地冻”“一寒如此”“噤若寒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的“寒”,据有些成语典故辞典,最早乃是“恨”的意思,反而“冰冻三尺”是后借来的,因为用它来配合转义后的“非一日之寒”,最合适。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解释,事物发展都有个积累过程,不是突然发生的。我试用气象部门观测的最大冻土深度代替冰厚;用“负积温”量化“非一日之寒”来进行验证。所谓“负积温”,就是冬季中平均气温在零下日子中的温度总和,表示严寒程度。


东北是我国冬季最寒冷的地区,我验证的结果,下述四站的负积温和最大冻土深度分别是:大连,293℃,93厘米;沈阳,929℃,148厘米;长春,1479℃,169厘米;哈尔滨,1827℃,205厘米。由此可见,负积温越多,最大冻土深度也越深。冰冻三尺确非一日之寒。


但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北极村漠河,负积温为3780℃,由于冬季季节性冻土在夏末未能完全消融,地下已存有多年永冻土,因此也就不再观测记录最大冻土深度。这里从地下2米左右深度开始,就有2—2.5米厚终年不化的永冻土。因此,当地菜窖都会深挖6米左右。以避免蔬菜被永冻土层冻坏,从而取菜时需要长长的杠杆和两人同时操作,使当地形成了特殊的寒冷生活文化。


关于夏热成语,这里举出3个。“夏虫不可语冰”,指的是夏虫到秋末就都死了,与其谈冬季冰雪没有意义,即《庄子》中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类似,朝菌生命更短,甚至朝生夕死。因此,“夏虫朝菌”这一成语,也是这个意思。


而“吴牛喘月”,《世说新语》中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他像吴地的牛,见到月亮,就以为见到了太阳,热得直喘气。吴地即江苏南部,牛原本已适应当地夏季高温,但还是条件反射地见月而喘,可知其热。李白就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过去夏季拉纤人高温下劳动的辛苦:“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但是,咏我国夏季闷热非常贴切的诗,也是成语,如唐代韩愈的“如入深甑遭炊蒸”。“甑”是一种炊具,上有孔,可放入蒸笼内炊蒸食物。实际上,宋代杨万里也有类似的诗句,“不是城中是甑中”。所以,在这里过一个夏天,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要瘦掉好几斤肉,人们称为“疰夏”。我研究过,全世界亚热带湿润地区,高空有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面积地区,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千年来,诗人们在“甑”中写出了世界上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级别最高的咏热诗和成语。


综合形容冬冷夏热的成语很多,我觉得最直白的就是“祈寒盛暑”,因为“祈”就是大,强,盛的意思。但其中最著名的应是“不遑寒暄”和“世态炎凉”。


“寒暄”是问候语,为“嘘寒问暖”的意思,其中“暄”就是温暖,这个词现在还一直在用。“不遑”就是“来不及”,而“不遑寒暄”就是来不及问候,但也只能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因为古人十分重视寒暄,如果一般情况下不先进行寒暄,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会有严重后果。例如,《旧五代史 钱槿传》中记载,由于钱穆上书中“不叙暄凉”,上级“怒其无礼”,还借故免去了他吴越(地方)国王的封号。可见古人对寒暄之重视。


我写“世态炎凉”文章时,曾在国家图书馆馆藏书中查到一本书名就叫《世态炎凉》的书,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这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青年读本》中的1册(一套共8册),主要是杂感文集。但奇怪的是,我遍查《世态炎凉》一书的目录,却没有一篇谈“世态炎凉”,甚至没有发现“世态炎凉”4个字!


于是我明白了,季先生是把整本书概括成了“世态炎凉”;把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从清末到21世纪,从国外到国内,从著名学者到成为“国宝”级人物⋯⋯,概括成了“世态炎凉”。

请问,如果我国不是冬冷夏热气候,能诞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遑寒暄”等特殊成语吗?所以,基于上述所说,我把我国的文化称为“寒暑文化”。这得到了著名科普作家金涛先生的赞许。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