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花瓷:钧之源 瓷之祖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杨孟丽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888

杨孟丽 摄


提及钧瓷,大家或许熟悉,它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可钧瓷在宋代出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发展,至宋代制作工艺达到鼎盛水平。


今天追根溯源,可将其烧制技艺向前推至唐代。说到唐代陶瓷,很多人想到的是“南青北白”发展格局,其实当时在中原有一个独特瓷种也在蓬勃发展,它就是钧瓷的“鼻祖”——花瓷。


花瓷出自段店村

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传世文物花瓷腰鼓,关于其烧造地点,一度引起专家们的莫大兴趣。


经过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冯先铭等多次前往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禹州等地调查,对比研究,结合文献记载,确定花瓷腰鼓的烧造地点为鲁山县梁洼镇的段店村。段店窑(又称鲁山窑)正出自段店村,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


鲁山窑以烧花瓷腰鼓出名,唐代南卓《羯鼓录》有关于 “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卷之五百八十三》也有其记载:“又曰:宋开府虽耿介不伦,亦雅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即是鲁山花。欧然少年碧掌下,虽有朋肯声,据此乃汉震第二鼓也。且(壹桑)用石花瓷,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鸣矣。’”说明鲁山花瓷在宫廷的使用情况。也进一步证明了鲁山花瓷腰鼓在唐代作为贡品,进入皇宫供皇室使用。


其特殊的装饰艺术

鲁山窑产品丰富,唐代不仅有腰鼓之类的陈设器物,还有罐、碗、盘、盆、盏等食用器。主要釉色有黑瓷、黑瓷花釉、青黄瓷花釉、茶叶末花釉等种类,装饰特点以黑瓷花釉最具代表性,黑色底釉与白色面釉形成鲜明对比,因而产生一种不同于“南青北白”单色釉的装饰艺术。


鲁山花瓷采用洒彩或立粉堆线法在黑釉上施以带蓝色的釉料,经高温窑变后,呈现天蓝色或月白色块状彩斑。其艺术特色是在黑釉、黄釉、月白、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上面饰以月白、天蓝或黑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逸。这种高温釉上的彩斑是用与底色不同的釉料随意点、刷、洒上的,有的是有规则的排列,有的纹样不定型,烧成后自然流淌、变化多端。由于多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来的色彩斑块对比强烈、格外醒目,使整个器物表现出大气、庄重、坚定和鲜明,展现了大唐色彩斑斓的世界,以及热烈明艳的特点。


鲁山花瓷是唐代制瓷工匠为改进黑釉的单调而精心发明创造出来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斑/面釉则是另外一种与普通黑釉完全不同的釉。斑釉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气泡溢出、釉的流动及固化后,在釉层中形成纳米级小液滴对光的反射,产生绚丽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乳白、蓝、褐色色调和流纹。


发现唐钧演变的基因

造型简洁明快、丰满大气。主要采用的成型方法为轮制和手捏。圆形器采用轮制,系、把采用手搓泥条制成。异形器如枕则采用手制和模制并用。


现代研究花瓷的专家梅国建将花瓷釉斑分为三类,即固定斑、流动斑和爆花斑。固定斑,又称死斑,斑块固定,无流动感,斑形为块状、条索状,偶见梅花形,是用毛笔随意画点而成;流动斑,又称活斑,一种为弱流动斑,斑釉流动感,另一种为强流动斑,呈丝网状,流动明显;爆花斑,也称活斑,斑釉流动性不强,呈团形礼花状。


一种特殊的鲁山花瓷,整器单一施用月白、天青、天蓝、蓝灰面釉,釉面呈月白、天青、天蓝、灰蓝色。质地莹润厚重,釉层呈现明显的层次感和丝状流动感。梅国建通过实验分析指出,此类釉是采用较稀的鲁山花瓷的斑釉通过一次或多次施釉而成,在胎釉色泽和质地上与天青、天蓝釉钧瓷相似,这便是“唐钧”演变为钧瓷的实物,也是鲁山花瓷向钧瓷过渡的重要体现。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或加入深i科普群,不定时分享各类科普活动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