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饮食上做到这六点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东烨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次数:76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营养课进行时

冬至后,就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就是“数九”。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因此很多人会趁着冬季好好补一补,以抵御寒冬。如何补,做到以下六点就行了。

肉蛋类食物适量吃

不少人认为冬天多吃些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就可以增加能量、抵御寒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身体自带“自动控温系统”,会根据外界的温度调节体温,所以冬季所需的能量跟其他季节差不多。

不过在食物选择上,可以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补肉类,但摄入量不宜过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包括鱼禽肉蛋在内的所有动物性食物,每天的摄入量控制在120-200克为宜。

蔬菜水果不能少

冬季干燥,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以及各种呼吸道方面的问题,多吃萝卜、白菜、莲藕、梨、苹果等滋阴润燥的蔬果,对于保持健康大有裨益。

蔬菜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各种矿物质等,都是增强人体抵抗力不可或缺的元素。建议每天吃新鲜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多;水果摄入200-350克。

及时补足身体水分

北方冬季本就干燥,加上室内暖气充足,干上加干,必须重视补充水分。每天补水1500-1700毫升,视干燥情况还应额外增加。

一是主动喝水,少量多次。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主动喝,每次喝200毫升为宜。二是起床和睡前各饮一杯。起床后,即便口不渴也要喝,因为经过一夜的水分蒸发,体内的血液黏稠度上升,喝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睡前一杯水,也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三是饮水温度别太高。水温尽量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一旦超过65摄氏度,就会对口腔和消化道造成损伤,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如果不想喝白开水,千万别用果汁等甜饮料代替,可以喝点淡茶水、柠檬水,或者煮些银耳羹、苹果水、山楂水等汤水,既能补充水分,还能开胃健脾。

切忌以饮酒“取暖”

喝酒后感觉身体暖和,是因为酒精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流向体表,增加热量的散发,给人造成“暖和”的错觉,加之酒精有麻痹神经的作用,会导致我们降低对寒冷的感知,所以冬季喝酒保暖是非常不靠谱的行为。

如果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就更不能喝酒了,本来冬季寒冷,就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如果再大量喝酒,就会对心血管造成更大的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本身就有“三高”等慢性病的人,冬季需尽量远离酒桌。

适量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是国人普遍缺乏的营养素,它不仅能够促进钙的吸收,有益于骨骼健康,而且对于人体免疫功能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有影响。

天然维生素D只存在于深海鱼、蛋黄、蘑菇和牛奶等少量食物中,难以满足人体需要。虽说阳光中的紫外线通过照射皮肤,也会帮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但冬季光照不强,人们衣服穿得又厚,体内维生素D很难合成。因此,建议大家冬季补充维生素D。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2013)》建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孕妇、乳母每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是400国际单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600国际单位。

天凉尽量以热食为主

冬天的食物应以热食为主,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烹饪方式以煲、烩、炖为宜,不要选择油炸、油煎、爆炒等容易产生致癌物的高温烹饪方式。

另外,冬季热量散发快,羹糊类食物可以采用勾芡的方法,这样不至于让食物温度降得太快。

尽管冬至后会转入至寒时刻,但同时春意也在此时慢慢滋长,所以冬至也代表着又一个岁时轮回的开始,希望大家在冬季保持健康,迎接即将到来的明媚春天。

(作者系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普讲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展示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需求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