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台风”,常以“飓母”“飓风”之名登场,裹挟着惊涛骇浪闯入文人视野,这种极具张力的意象,在诗人笔下既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书写,更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特殊图腾。
“南海熙安间多飓风”,南北朝时期便有了飓风的概念,《南越志》中“未止时三日,鸡犬为之不宁。既大至,则林宇悉拔,覆舟杀稼”,详细描写出飓风登陆时,树木被拔起、船只倾覆、田舍受损的场景。
在唐代诗人顾云笔下,“飓风忽起云颠狂,波涛摆掣鱼龙僵”,用夸张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飓风的威势,诗中“金蛇飞状”形容闪电,“白日倒挂银绳”暗喻暴雨如注,而“雷车转”“天地战”则通过神话意象,渲染飓风席卷天地的震撼场景。全诗充满张力,是对飓风最富戏剧性的描写之一。
古人尽管未形成对台风的系统性研究,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对这种独特的大风规律有了一定认知。唐朝《广东事宜风土纪》中“南中五六月长风,迄七月止。每发或三日,或七日,大害农穑”。是说常见的飓风会在农历五月至七月出现,夏秋两季多,每次持续三日至七日,对农业造成严重损害。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大风》中留下“飓母从来海若家,青天白地忽飞沙”的奇观记录,用“飓母”称呼飓风,将其拟人化为海神的使者,描绘飓风过境时飞沙走石、屋瓦翻飞的破坏性场景,极具画面感。
宋代诗人陈瓘在《自合浦还清湘寄虚中弟》中则借飓风抒怀,“曾近沧溟看飓风,波涛有尽海无穷”,从“波涛有尽”与“海无穷”的对比中,暗喻人生起伏与自然永恒的哲思,体现了宋朝“以理入诗”的特点,赋予自然现象以超脱的哲学意蕴。
在气象卫星尚未升空的古代,诗人们用语言构筑起观测风暴的精神之眼。从对自然伟力的恐惧,到主体精神的昂扬,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超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风暴书写,可谓是一部缩微的文明认知进化史。(刘丹)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