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当前正处于冲刺阶段。”
——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团队负责人吕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起始于元代,成型于明代,完善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为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中轴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吕舟说。
如何规划一个城市,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方法,像北京中轴线这样类似的规划、设计和营建都城的方法,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天安门、永定门、天坛等14处遗产点,申遗面积涵盖北京老城面积的60%。
“北京中轴线更是一个活态的遗产、一个文明的载体。”吕舟认为中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一直被延续。中轴线申遗不仅仅是为了在北京、在中国多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以中轴线申遗为统领,实施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创新城市的未来发展。
他期冀未来人们登高眺望北京中轴线,能感受到城市的节奏、城市的勃勃生机。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真话不一定讲,一个是傻话和谎话一定不讲。”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在其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现场如是说。
在这本自传中,乐黛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50岁的她,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选择了重新开始,重新焕发学术活力,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乐黛云说:“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用个人和用家族史来写近代史的现在很多,框架容易搭,但是主线不太容易把握。除了本身有故事,还要有坦荡的胸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乐老师写回忆录特别担心自恋,她比较冷静地面对自己的一生,甚至有时候会自我调侃。某种意义上这是乐老师一个人的自传,也是近代史的一个侧面。”
乐黛云与汤一介伉俪情深,曾共同出版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此次出版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纵横百家”书系的一种,与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都由该社出版,旨在呈现学人传记的典范。(李西米)
《中国科学报》 (2021-04-01 第5版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