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盐-深圳盐线
//////////////////////
浩瀚大海卷起了阵阵巨浪
海浪拍打着礁石
卷起了朵朵的浪花
仿佛向我们诉说着
深圳这方土地上的片片历史
南山博物馆志愿者
守护深圳悠久历史,传承千年优秀文化,南山博物馆志愿者总队开启了探寻深圳“因盐而生的盐路历史”。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海盐曾经是深圳地区的支柱产业,三国东吴时期,深港地区曾经是南方两大海盐中心之一。宋代,深圳盐业达到了顶峰,当时深圳五大著名盐场之一,叠福盐场就位于大鹏半岛咸头岭一带。深圳咸头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
那么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古代先民有没有制盐的历史呢?带着这个问题南博志愿者们来到了寻盐之路的第一站-——咸头岭遗址。南山博物馆特别邀请了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李海荣,大鹏所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两位专家老师为志愿者讲述了咸头岭考古发掘的背景,揭秘7000年前的咸头岭文化。咸头岭遗址作为深圳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址--沉睡七千年,一醒惊天下。
探寻深圳盐线
中国历史上关于"煮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典籍《世本.作篇》中的“夙沙作煮盐”一语,当代考古研究认为,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先民们便开始利用近海滩地的地下咸水,以及让潮涨潮落间的海水“入坑”,经过晒,煮等浓缩手段制造海盐。
古代的盐业是垄断行业,一直由国家专营专卖,自汉武帝时期就实行“盐铁专营”政策。朝廷对于从事盐业生产的盐工进行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明代专门煮盐的灶户也是世袭制。
三国孙吴时期,朝廷在南头地区设立了专门的盐官——“司盐都尉”,并修筑城池“司盐都尉垒”用来管理盐业的生产。到了明代,在广东境内设立盐课提举司和海北盐课提举司,官衔从六品,负责管理灶户、征收盐税和支放食盐。
新中国成立后,深圳地区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以粮为纲”,除了大兴农业之外,辅以海水养殖业,盐田已经被彻底边缘化。
为了探寻深圳近代盐业的发展史,志愿者们又来到了位于坝光的一个古老村庄--盐灶古村,试图找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深圳·盐灶古村
清朝雍正年间,一群来自福建、广东兴宁等地的客家人蓝氏等家族乘船来到了有着清澈流淌的河涌的地方,他们在荒草湮漫里发现了一片煎煮海盐的炉灶,那是迁海而去再未回转的人们留下的......迁徙者便在这里开基落业,掘井开塘,推平煮盐的炉灶,并围海造田,改造盐碱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海湾滩涂变成了阡陌良田,盐灶古村发展成为了美丽的海湾乡村。
时过境迁,随着深圳最后一家盐场——大鹏镇龙岐盐场的关停,深圳的盐业生产史便落下了帷幕。
光阴荏苒,披沙沥金,那些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传奇往事 将会传唱千古。悠久的盐区历史、革新的制盐工艺、传奇的盐路故事、丰富的盐业遗产……无数兴衰悲欢与之交融,蕴含了中华民族无畏艰险、开拓进取、富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将永远记入史册,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
南博志愿者们从访客的角度,尝试去寻盐,问盐,探盐,试图用深圳盐线的历史片段,像浓缩的海水一样,把历史浓缩起来,呈现出一个纪录短片--寻盐。这些片段如同被海水提炼的晶体盐,平凡而微小,在阳光折射下,洁白,晶莹,透亮。
//////////////////////
海风吹过,海浪卷起了一朵朵浪花,盐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你,在听吗?
//////////////////////
在此,诚挚地感谢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李海荣先生
大鹏古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先生
深圳党史文献和地方志学会会员/庞勉先生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对本次活动及拍摄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撰文 | 鞠纯
视频制作 | 于小丁
图片 | 南山博物馆志愿者总队
排版 | 大鱼海棠
1、关注深圳科普订阅号
2、回复关键词“本月活动”查看深圳最全面的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