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晚,在2021阳光奖暨晶报创刊20周年颁奖礼晚会上,深圳市有关部门领导寄语深圳媒体人,要坚持以人民视角做新闻、做媒体,坚持优质内容为王,坚持以小故事鲜活地讲好深圳大主题,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发挥更大作用。
这段寄语在媒体人中间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引起了不少媒体人的思索。“以小故事鲜活地讲好深圳大主题”,是的,“小”才能更好地呈现“大”、传播“大”、深化“大”。对媒体人来说,这是一种专业视角下的自觉担当。
那么,在这里,什么是“小”?
“小”,意味着小切口。
它也许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以此引导出一个宏大的主题。事实上,正如历史是一个个真实的细节组成的一样,宏大叙事也往往是由有血有肉的细节来支撑、来表达的。
小切口、大主题,也正是晶报这么多年来形成的鲜明报道风格。这种风格,甚至在晶报的新媒体产品上也多有表现。比如,不久前,晶报推出的原创战疫视频《直击深圳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员一个通宵单手拧管2000余次》成为爆款,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这是因为,人们无法不被抗疫大主题背后“检测员通宵单手拧管2000余次”这样的细节所打动。
“小”,也意味着眼睛向“下”,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
眼睛向“下”,就意味着下基层、走社区,以民生至上;意味着报道追求鲜活、接地气;意味着用故事勾勒普通深圳人的面容,用普通深圳人的群像展现城市的脉络。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城市是由无数普通人组成的,普通人理应成为媒体关注的“主角”。事实上,作为一个诞生了“来了,就是深圳人”口号的城市,深圳本身就是一个让无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城市,是一个看重普通人权利与尊严的城市。
深圳有一个著名的大型城市雕塑叫《深圳人的一天》,以17位深圳普通市民作为原型,塑成铜像作品立在街头。他们是中学生、银行职员、医生……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普通人,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构成了生活,定义了时代。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故事,最终倾诉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这样的雕塑,对媒体人而言,就蕴含着“眼睛向下”的寓意。
“小”,当然也意味着扎实、朴实、厚实,拒绝假大空,拒绝官话套话。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采访何尝不同样如此?如果作风不够扎实,采访不够深入,思考不够理性,如何写出有力量的报道?进一步说,如果报道过度拔高、强扭角度甚至部分失真、隐性失实,会对新闻的真实性生命构成伤害。
也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文件语言、材料语言,提倡“短、实、新”,反对“长、空、假”;要淡化灌输、淡化说教、淡化官气,以鲜活的题材、清新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增强正面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
“以小故事鲜活地讲好深圳大主题”,那么,又何谓“大”?
深圳之“大”,在于深圳是奇迹开始的地方,改革开放40余年来,深圳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城市发展范例,大发展中,蕴藏着大视野、大格局、大启示。
深圳之“大”,在于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深圳之“大”,在于深圳作为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打造成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是深圳新的战略定位。
深圳之“大”,在于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互为支撑、互促互进,必将充分释放“化学反应”“乘数效应”。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交相辉映,正在开辟深圳发展的新境界。
“以小故事鲜活地讲好深圳大主题”,就是要“以小见大”,以细微的角度、鲜活的方式来讲述城市的宏大发展故事,用更多的深圳细节来呈现深圳表情;就是要用有思想、有关怀、有温度的作品,进一步提炼深圳改革发展中凸显的新精神、新内涵;就是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这是城市新定位、新愿景赋予媒体人的新使命。
欢迎扫码加入深圳科普粉丝福利群,不定期发布公益,免费,优惠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