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河南汲县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海”字,这是我国有关海洋的最早文字记录之一。从旧世纪时期开始,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古代先民就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渔业养殖、海水制盐、航海、商业贸易等活动。
海洋的馈赠不仅仅在于“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进入21世纪后,耕海牧海、海上贸易成为新的主题。然而,重新审视海洋生态就会发现,过度消费、生态创伤、物种灭绝、水质污染等客观事实已经使当前的海洋深陷困局。
海洋,迫切需要被人们重新关注与认识!
蓝鳍金枪鱼的最大个体可以长到4.58米,重684公斤,是用来做刺身、寿司的顶级食材,在日本有巨大的消费市场。2012~2013年,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对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捕捞配额超过7000吨,占全球允许捕捞总量的70%。而在内部市场的驱动下,日本的金枪鱼捕捞量往往远超应有的国际配额,甚至多次单方面宣布不再遵守之前协定的配额。
▲▲2020年3月6日,韩国釜山某金枪鱼市场,10000多条蓝鳍金枪鱼待售。
因为过度捕捞,全球的蓝鳍金枪鱼资源已经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1961年生活在太平洋的蓝鳍金枪鱼的成鱼资源约有160万吨,到了2014年却只剩下1.7万吨,在54年的时间里其种群数量减少了98.9%,蓝鳍金枪鱼也因此被列入了濒危物种名录。
▲▲奔赴渔场的蓝鳍金枪鱼
2018年11月,ICCAT委员会第21次特别会议指出,地中海和东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在2020年的总允许捕捞量将增加到3.6万吨,是2017年的1.5倍。由此可见,利益驱动依然是决定蓝鳍金枪鱼生死存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蓝鳍金枪鱼是一种具有高度迁徙能力的的超级鱼类,会环绕整个大西洋迁徙,总距离超过16000公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蓝鳍金枪鱼的保护增加了难度。
当然,蓝鳍金枪鱼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很多的海洋生物都处在灭绝的边缘,比如:
从2011年至今,小头鼠海豚的种群数量下降了90%,目前世界上只剩下十几只小头鼠海豚,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夏威夷僧海豹,目前群体数量只剩下1400只。石油污染、商业狩猎、海洋垃圾等正在威胁它们最后的生境。
玳瑁是生活在珊瑚礁地区的珍稀海龟,由于上个世纪的过度捕捞,玳瑁的种群数量减少了80%,上岸产卵的成熟雌龟减少了85%。1982年,玳瑁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1996年生存状态升级为极危。
大黄鱼,曾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捕捞鱼种,与小黄鱼、带鱼、墨鱼并称为“四大著名海产”。然而现在,大黄鱼的野生种群资源已经濒临枯竭。
▲▲被捕渔船射杀的座头鲸。在我国,座头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海域,目前只剩下4000头左右,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上图是被割掉胸鳍、背鳍、尾鳍的鲨鱼,由于丧失了游泳能力,这条鲨鱼只能在痛苦的挣扎中坠向海底。在过去的50年里,因为消费者对鱼翅的狂热追求,鲨鱼的总量下降了80%,每年全球有100万尾鲨鱼被捕杀。更讽刺的是,这些即将走向餐桌的鱼翅,7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汞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罪魁祸首还是人类)。
除了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也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近海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公报》显示,我国近海四类水质海域面积856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为28340平方千米,尤其是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
与开放的外海相比,内湾的水体交换能力更差,污染物质也更容易积累。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44个海湾中,有13个在各个监测时期都出现了劣四类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活性磷酸盐与无机氮,这正是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监测指标。2019年,我国管辖海域富营养化的面积达42710平方千米,其中重度富营养化面积为13080平方千米,占比高达30.6%。
▲▲被污染的河流注入海洋,污染路径直达大海深处。在近海污染中,陆源输入带来的污染物占总量的90%,给海洋生态带来的伤害最为致命。
在我国四大海区中,污水排放量最多的是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见下图)。我国沿海448个排污口每年排放污水总量为801089万吨,综合排污口排出的污水总量占比最多,其次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上图是2017年我国夏秋两季四大海区的水质污染分布情况。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东海海域污染最为严重,污染区域以杭州湾为中心向南北扩展,在珠江口、渤海湾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片区污染。
以上种种,使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18个受到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有14个处于亚健康状态,1个不健康状态。特别是珊瑚礁,目前全球超过50%的珊瑚礁已经受到威胁,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90%!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塑料袋、气球、医疗废弃物、食品包装袋、发泡胶、饮料瓶、打火机等等,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无法被海洋生物降解,严重威胁着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海鸟的生存。不仅如此,这些塑料在洋流作用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微粒,直径在5毫米左右,由于晶莹剔透,形似鱼卵,常常导致很多海洋动物误食。
▲▲被塑料环勒住脖子的白鳍鲨
此外,在废弃的渔网中经常可以发现死亡的海豚,海龟,鲨鱼,螃蟹等海洋生物。每年大约有10万头海龟及哺乳类动物因此受到致命伤害。
▲▲海龟常常会被渔网缠住,这样的惨案每年都会发生。
塑料垃圾在随着洋流飘散到世界各地,最终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形成了两个规模巨大的“垃圾大陆”。环形洋流好比一台功率强大的运输机,绝大多数的垃圾最终都停留在洋流最弱的中间区域。位于太平洋的“垃圾大陆”面积是德克萨斯州的2倍,那里有超过300万吨的塑料垃圾。而北太平洋垃圾带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海洋垃圾站”,仅宽度就有数百公里的距离。
位于“垃圾”环流范围内的群岛自然难逃厄运,经常有大量的废弃物漂上岸边,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途岛和夏威夷群岛。来自世界各地的漂浮垃圾不仅夺去了无数海洋动物的生命,最终也会对人类本身产生巨大的困扰。
1953~1970年,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汞污染事件,工业排放的重金属流入海洋,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终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死亡。
工业废水排放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1978年3月,美国的“卡迪兹号”超级游轮触礁沉没,泄漏原油22.4万吨,受污染的海岸线长达350千米。在这起漏油事故中死亡的牡蛎达9000多吨,给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海上溢油清理
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近海总共爆发了86次赤潮,90年代突然增加到380多次,到了21世纪,赤潮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顶峰。仅仅是2013年6月,河北秦皇岛爆发的赤潮面积就达到了1450平方千米,在卫星地图下都清晰可见。
▲▲上图是全球气温分布图,红色高温区域正在向南北极扩张。2018年,北极圈内就出现了30℃的高温,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甚至高达32℃,比往年同期高10℃。今年2月份,南极地区又出现了20.75℃的高温记录,这也是南极地区首次突破20℃的高温。3月13日的科学报告进一步表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速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6倍。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3厘米。
此外,温室效应、海洋酸化、过度捕捞等案例都表明,海洋污染必然会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负反馈影响。人类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参与者,忽略了海洋环境的重要价值,人类也必然难以独善其身。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保护海洋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所以,为什么要保护海洋?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