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到底是“腊梅”还是“蜡梅”?这回我们一次讲清楚!
发布时间:2021-02-25
浏览次数:1235

数九寒冬,皑皑白雪,百花中傲然绽放的,数梅花最有“姿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誉梅花的古诗词多不胜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你了解梅花吗?你能分清楚梅花和蜡梅吗?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梅花二三事

在植物学中,梅隶属于蔷薇科杏属,梅原产中国南方,具有花果兼用的特性,食用和观赏价值都很高。中国劳动人民应用梅的历史很悠久,据考证,梅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应用历史,3000多年的引种栽培史。梅的露地栽培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大致以黄河为界,在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多不能露地越冬。梅花开花的平均温度是零下5℃~7℃,喜阳畏涝。因此,古时吟诵的梅花多分布在中国中、南部地区。明清时期,梅的种植栽培技术大有进步。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地涌现了大量梅园,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记载:“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杭州的“灵峰探梅”、苏州邓尉的“十里香雪”均是流传至今的观梅佳话。梅花的品种繁多,由于长期栽培,变异性较大,现今共记录的品种数有300多个。后来中国学者将其分为11个品种群,即单瓣、宫粉、玉蝶、黄香、绿萼、跳枝、朱砂、垂枝、龙游、杏梅以及“美人”梅品种群。

南梅北移

梅花的观赏价值很高,果实可食用亦可入药。自明代开始有识之士尝试将梅花从南方引种至北方,但都需要建造花房温室保护栽培,自然环境下的露地栽培均未成功。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陈俊愉为首的研究团队在系统研究梅花的基础上,成功培育出了抗寒品种,实现了南梅北移,营造了“北国江南”的赏梅景象。“美人”梅(摄影/北京植物园虞雯)

南梅北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抗寒品种的选择和培育。学者们运用科学方法结合露地栽培实践,最终研究发现杂交选育的杏梅和“美人”梅品种群抗寒性最强,最低可耐零下25℃的低温,绿萼品种群和玉蝶品种群较抗寒。因此在北方地区栽种梅花时应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南梅北移的第一站是北京。1958年,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植物园合作,将南方梅花引种至京,并对生长的梅苗进行自然选择。

1962-1963 年,一批梅苗经受住了朔风寒流的考验,露地绽放,标志着南梅北移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远缘杂交与抗寒育种试验,发现人工杂交苗抗寒性优于天然授粉苗,并培育出“山桃白”梅等十几个可以抵抗低温的新品种。但是,这些品种却在杂交过程中丧失了独有的香气,梅花研究者经过摸索后,将“淡丰后”与“北京玉蝶”杂交,最终从70多株幼苗中筛选出了新品种“香瑞白”梅,既能抗寒又梅香馥郁。如今,可以在北京露地越冬的梅花品种已达40余种。绿萼
21世纪初,三北地区北部开始进行区域试验与推广,吉林公主岭梅园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寒地黑土的梅花栽培技术,以抗寒为中心,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杏梅品种抗寒性最强,可以直立栽培,无需任何防寒保护措施,就可以安全越冬;“美人梅” 品种抗寒性次之,采用倾斜角匍匐栽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三北地区北部各试验点的栽培和表现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南梅北移的系统理论和实践体系逐步形成。抗寒梅花品种在大庆、公主岭等地露地开放,使梅花栽培区域北移了2000多千米,终于也可以去天寒地冻的塞北“踏雪寻梅”了。

“月昔梅”和“虫昔梅”的争议

1989年1月,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成立,致力于推广梅花蜡梅的产学研工作,弘扬梅花蜡梅文化。为什么名称里要把梅花蜡梅并列呢?到底是“腊梅”还是“蜡梅”呢?2019年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腊梅”词条后注释:同“蜡梅”;“蜡梅”词条后在特征描述后附注“也作腊梅”。可见,从词语使用上来看,两个词是可以通用的。但在植物学意义上,“蜡梅”是规范写法,在植物学上的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也并不隶属于梅的任何一个品种群,甚至不同科不同属,没有特别近的亲缘关系。梅是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与杏、桃、樱等是近亲。蜡梅是腊梅科腊梅属,落叶灌木,抗寒性较强,在不低于零下15℃时能安全越冬,是真正能够在北方“疏林冻水熬寒月”的花木。蜡梅(摄影/北京植物园虞雯)

古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现代《中国植物志》均记作“蜡梅”。古人也对此疑惑,当时的学者给出了答案。明代王世懋在其所著《花疏》中记载道,“蜡梅是寒花,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意思是蜡梅花是黄色的,表面像涂了一层蜡,因而得名,这也正是蜡梅花在性状上的特色。梅花居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具有悠久的应用和栽培历史,以其淡雅芬芳凌寒傲雪的特性被世代颂扬。经过植物学家数年潜心研究,不断实践,终使源自南方的梅树种成功移植到了北方寒地。大千世界,奥秘无穷,我们更需怀抱科学的态度,探究表面背后的真相。

(责任编辑 / 韦斗斗 美术编辑 /周游)

作者:张英姿(北京科学中心展览教育部讲师、助理研究员)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