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时代呼唤,任重道远
1979年,人类在牛痘疫苗艰难普及之路的终点根除了天花,摆脱了这个古老的梦魇,但人兽共患病所带来的威胁却远没有结束。此起彼伏的流感、埃博拉和猴痘,席卷而过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些疾病的巨大破坏力一直在不间断地挑战着人类文明。
研究表明,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除“病从口入”外,从养殖到餐桌,动物经过的无数关口和漫长链条都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动物防疫也由此从单纯的疫苗接种免疫,不断拓展到运输、宰杀、贩卖等各个环节,引发社会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关注。2021年,总书记曾明确强调,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同年还发布了新修订的国家动物防疫法,再次将动物防疫事业置于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彰示着其绝不单是养殖业发展的问题,而应是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国家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的议题。由此,投身人兽共患病研究十几年、从前只顾埋头耕耘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畜禽重要人兽共患病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研究员景志忠更坚定了他砥砺前行的信心,即人兽共患病研究切实关系到人与动物健康和国家安全。
童心即初心,做事即做人
1984年,毅然在大学志愿表上填入兽医专业的景志忠是他人眼中的“弄潮儿”。“曾经我们这个专业真的很冷门,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到兽医系才走入这个专业的,还有一些同学在毕业之后就立刻选择转专业,到其他赛道去了。但我不一样,我自少时就开始对这个行业大有期许。”景志忠的这种朴素认知来源于他的少年经历与善良朴实的母亲。
▲景志忠
虽然是一位地道的乡村妇女,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没有能够逃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但景志忠的母亲着实是一位好社员。在生产队喂猪期间,她能够熟练处理一些病猪,从隔离到精心地“开病号灶”,奄奄一息的猪经她“妙手”往往就能“回春”。“其实我知道母亲当时也并不明白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只是凭着多年的‘育儿’经验和对集体的责任,但耳闻目染却使我埋下了一颗怜悯生命的拳拳童心,有关‘兽医’的懵懂概念也由此生根。”
漫漫几十年里,景志忠始终没有丢掉这一初心。从攻读兽医专业到开展科学研究,从原西北农业大学(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无论兽医领域的“板凳”是热还是冷,是大还是小,他一坐就是40年,历经风浪与挫折仍矢志不渝。
曾经,在“兽医”职业尚未被正确认知的社会大环境下,景志忠毅然选择厚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向上之心,从接触牛羊蠕虫病到实验动物学和分子免疫学,从人兽共患囊虫病到痘病毒病防控,逐步积蓄基础的科研力量。因为在他眼中,暂时的“冷板凳”代表的是对人生理想和信念的修炼,更应拿出饮冰十年血尤热的坚持。“科研事业中无闲人、无闲事、无闲时,那时候学科的分类远没有现在这么精细,科研条件也没有这么好,不过没关系,我不气馁、不沮丧,没有实验平台我就自己搭建平台,从实验样本采集、病原分离鉴定和实验动物创新培育等开始白手起家。”也正是由于当时的历练和积累,才使景志忠清楚认识到实验动物对人兽共患病研究的意义,动物免疫学对疫病防控产品研发的意义,并义无反顾地开辟出实验动物学与免疫学研究的新方向。
2009年,H1N1病毒的出现再次引发社会对人兽共患病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兽共患病的研究力度,研究所顺势而为,单独设立了人兽共患病研究室,使景志忠坐上了“热板凳”。作为人兽共患病研究室主任,他毅然担当起更大的时代责任,既要考虑确定研究室的目标定位和团队组成,也要谋求长远发展和对国家的贡献。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申请了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并向人兽共患病毒病特别是痘病毒病研究发起了冲锋。
此后数年间,景志忠团队不仅在攻克羊痘、羊口疮、牛结节性皮肤病等方面颇具建树和影响,还在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的“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资助下,以重大动物和人兽共患病防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全新的天然免疫理论研究为指导,创制猪用新型分子免疫佐剂,为安全高效疫苗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储备。此外,景志忠团队还针对病毒感染免疫可激发猪αβTCR胚系分化和基因重排而引起的T细胞克隆化增殖现象展开攻关,解析了猪TCR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克隆化增殖规律,阐明了其遗传多样性与免疫学功能特异性的分子基础,填补了国际研究空白。这些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成果为他编写出版《TOLL样受体与天然免疫》《天然分子免疫学》《高级动物免疫学》等著作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依据,而这些著作也正是引领、指导我国动物免疫学发展的重要读物,并将天然免疫提升到了“分子”和“学”的新境界。
对动物痘病毒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景志忠也高度重视。秉持“问需于民”的精神与态度,他考虑到此类病原种类繁多,常存在混合感染,危害大、难防控的痛点。于是他干脆将“小板凳”支在牧场和田间地头,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由此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控技术产品,既满足了牛羊重要病毒性疫病和外来新发病检疫、监测、防控与净化的国家重大需求,也实现了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与净化技术产品研发与综合应用”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我们这辈人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景志忠从踏入研究所第一天起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虽然年轻意气也曾带给他困惑迷茫,但所幸在这条人兽共患病的研究道路上他始终明确方向。千帆过尽后,他最终看清了人生理想,即“用群众的智慧促进工作,用‘万家忧乐在心头’的情怀为百姓的‘餐桌安全’和人民健康事业谋福利”。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事实上,早在2011年,景志忠就在《中国病毒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主题为《痘病毒:值得关注的一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文章。在他心中,“天花虽然消失了,但天花毒株还在,其他动物痘病毒也还在流行,曾经的威胁随时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和方式卷土重来,或经动物跨物种感染人类,因而我们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危机意识和实际能力”。近年来,猴痘病毒的来袭就印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他为学为研几十年沉淀下的前瞻与远见。
但景志忠不恃才傲物,也不骄傲自满,他始终秉持“本分做人、低调做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格言,“这既是我的导师和领路人——才学鹏研究员的谆谆教导,也是我为学为研为师的精神蓝图”。为践行此道,他谢绝了过多的“迎来送往”,反而静下心来埋首伏案,将每部著作打磨到极致。“我认为书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承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所以我将我的研究重点、工作经验及思考总结都跃然笔端,尽我之所能让其成为培养后来人的一种有效工具。”
截至今日,景志忠已编写著作达12部,其中作为主编出版著作7部,字数达410万字。在一众作品之中,《猪病早防快治》(第二版)在2019年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乡村阅读季活动中获“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奖”称号,又于2023年获第二届农业图书奖金奖;《天然分子免疫学》更是承载着极其前沿的创新性成果,填补了此领域的国际研究空白;《同一个健康:人与动物痘病毒病防控系列丛书》也在按部就班地出版与编写之中……而笔耕不辍的背后蕴藏的正是景志忠及团队成员无数个挑灯奋战的夜晚。
“明年我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了”,景志忠缓缓感叹,但他看向远方的目光却并未随之黯淡,“我还有‘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正在申报,如果能够成功获批,我得接着干,既为国家也为团队发展”。作为团队资深首席,景志忠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具备“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判断力,也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更要在交棒时做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感召力,这条自我革命之路仍在继续,而他也表示,将始终以向善之行走好济世之路,努力践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和使命。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