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任务处理真能做到事半功倍吗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尹传红
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次数:80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坐在位于布鲁克林的家庭办公室里,面前有三块屏幕,每块屏幕上至少开着七个应用程序。……与此同时,我的不同邮箱也发出各自的提示声,提醒我有新的电子邮件,这些声音让我感到烦躁。我在有增无减的待办事项和混乱的日程表之间反复切换。”

这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查莫罗-普雷穆季奇的一段自我描述。回望那个时段里他所面对的信息交流和干扰,他说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只容器,不断产生涣散的分裂型思维,本就不集中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后来的研究思考让他意识到,这种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从而完成更多任务的所谓“多任务处理”,虽然看似不错、挺有道理,甚至符合逻辑,俨然一种高效的生产力提升策略,但是,它们大多属任务转换,综合来看其效率实际上并不高。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一心多用”真的能让我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吗?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证实:大脑神经元编码系统只允许1%到16%的神经元每时每刻保持活跃状态。这一生物学限制打破了我们可以通过多任务处理来扩充注意力的神话。这是进化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优化的结果:使其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保持一小部分神经元处于活跃状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一项关于大脑多任务处理的开创性研究得出结论:大脑无法高效处理同时进行的任务,导致大脑在信息管理和在多任务之间切换的能力下降。有关阅读对大脑影响的研究也表明,有顺序地处理信息对维持健康的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美国神经科学家卡尔·D.马尔奇对“浸润在科技中的青少年”的研究,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多渠道、多任务处理的孩子形象:她会一边上网,一边在线交流,同时还在轻轻松松地玩着游戏,写着作业。这引出了马尔奇的一番感慨:多任务处理已经成为太常见的习惯了,以至于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是多么频繁地这样做。我们已经看到,多任务处理对幼儿的认知技能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也同样如此。

数十年来对多种类型的多任务处理的研究表明,如果同时执行不止一项任务,人们的效率会降低,原因是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都下降了,而我们的大脑是有极限的,不能强迫大脑同时保持多个注意力焦点。同样地,注意力也有限。这可用“潜念理论”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该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个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考虑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类似剪指甲、洗衣服、存档读过的电子邮件、购买食品等“习惯性任务”所需的注意力,当然远不及更为复杂的任务。还有在熟悉的道路上开车,也是自动的习惯,不会妨碍任何意识思维,尽管这类习惯性任务可能需要某种程度的意识才能启动。在这些情形下,我们同时实施多个任务且不牺牲任务的完成质量,未必不能做到。

这意味着,习惯性任务占用的注意力空间非常小,因为它们一旦开始,就几乎不用思考。这个过程可能由大脑的序列相关行为所驱动。大脑甚至会“协助”我们同时做几件习惯性事情。这类习惯性任务的实施,或者说相对机械性的一心多用,自然有别于前述多任务处理,倒是无可厚非的。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展示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需求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