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口感清甜、果香宜人的头茬枇杷,近日已经在福建、浙江等地抢“鲜”上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第一次知道枇杷树,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时,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枇杷树,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倒是感觉这树名真美。
再次接触枇杷是在大学里,有一次,我感冒后一直不停地咳嗽。去校医务室,医生开了一瓶枇杷止咳糖浆,一勺咽下,即感觉红肿的喉咙舒服了许多,连喝两天后,咳嗽便好了。枇杷止咳糖浆,非但没有普通中成药的苦涩,反而清凉甘甜,这让我对枇杷的好感又多了一层。
大学毕业分配到位于陕西的西安植物园工作,我终于见到了枇杷树。冬花夏果,绿影婆娑。原想它是南方植物,不承想它在秦岭以北的西安也活得很好,既可抵御冬日严寒,亦可对付夏日干热,更可以正常开花结果;原想它只是一种药树,不承想它还是知名的果树,也是优美的园林植物。
和其他北方阔叶植物不一样的是,枇杷树精致的大叶子经冬不凋,加之冬花夏果,便有些特立独行的样子。
早年,“批把”指的是胡人于马上所鼓的木质弹拨乐器,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叶形类似这种乐器的果树,也称作“pí pá”。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被确定下来,而“枇杷”二字,则给了拥有美味水果的植物。
相传,明代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盒,上书:“敬奉琵琶,祈望笑纳。”沈先生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深感羞愧,遂作一首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的特立独行之处,还在于它的花期是冬季,在我国南方,它的花期是12月至翌年2月,恰逢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北方,枇杷的花期稍稍提前,进入10月,白色的花朵,慢慢地从毛茸茸的黄褐苞片中露出头来。冬季,也有零星开放的白花。
和蔷薇科的其他植物一样,枇杷花也是简单的五瓣花,圆锥花絮顶生而起,一树繁花夹在绿叶间,只看出星星点点的黄白来,不喧哗、不浮夸,却芳香好闻。“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枇杷花蜜亦香浓,是冬季里为数不多的蜜源植物。
枇杷的品种很多,按照“果肉”的颜色和质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白沙和红沙两类。之所以给果肉加了引号,是因为枇杷的果实,是由花萼和果皮共同发育而成的假果,我们吃的所谓“果肉”部分,实际上是肉质化的花萼。
(作者系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