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 大脑里的“暴力开关”如何丝滑切换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明宇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83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为实验小鼠打造了现实版“搏击擂台”——在特制的实验装置里,这些啮齿类“拳击手”学会了按压杠杆、打开格斗场大门,其操作之娴熟堪比人类刷脸支付。数据显示,某些小鼠“拳击手”在20分钟内能完成57次开门斗殴,攻击潜伏期从最初的300秒缩短到惊人的3秒。

这项看似荒诞的实验,实则暗藏玄机。研究团队通过“居民-入侵者”模型筛选出两类极端个体:见到同类就血脉偾张的“战斗狂”以及佛系到被踩尾巴都懒得吱声的“和平大使”。当后者还在优雅嗅闻时,前者已经用后腿蹬出标准侧踢动作,这些被科学家戏称为小鼠版的“暴力天赋测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攻击行为的产生

在神经科学领域,攻击行为被分解成欲求期和满欲期,就像人类约会时的眉目传情与热情相拥。欲求期的小鼠会谨慎靠近目标,鼻尖颤动如同雷达扫描;满欲期则画风突变,撕咬、抱摔、空中转体等招式轮番上演,活脱脱上演《功夫熊猫》现场版。

但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大脑如何在两种模式间丝滑切换?这好比汽车从怠速状态突然飙到百公里加速,变速器究竟藏在哪个神经核团?研究团队祭出两大法宝:让脑组织变得水晶般透明的CLARITY技术以及标记活跃神经元的c-Fos蛋白追踪法。经过数月攻关,他们终于在杏仁核后外侧皮质区揪出一群“双面特工”——雌激素受体α(ERα)神经元。

关键在杏仁核

杏仁核是位于大脑深部的神经核团,向来被称为“情绪中枢”。但新研究发现,其中某些神经元堪称行为调控大师。当ERα神经元被特异性激活时,温顺小鼠秒变斗士,其攻击欲望之强烈,连实验人员都感叹“仿佛安装了永动机”。

更有趣的是,这些神经元自带“社交识别滤镜”。面对同类时,它们会迸发出耀眼的钙离子荧光信号;若是见到塑料模型,则立即进入“省电模式”。这种精准的敌我识别能力,让人不禁联想到美国电影《碟中谍》里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

从进化视角看,攻击性是把双刃剑。远古祖先靠它争夺食物和配偶,现代人却因此衍生出家暴、战争等。此次小鼠实验揭示的神经机制,恰似进化论打的“死结”——ERα神经元既参与攻击行为调控,又与繁殖行为密切相关。怪不得生物学家调侃:“暴力与爱情本是同根生,难怪影视剧里总是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

这种神经回路的双重性,在临床上也得到印证。某些颞(niè)叶癫痫患者发作时会突然暴力倾向激增,脑深部电极刺激杏仁核区域时,可能诱发莫名的愤怒或恐惧。2019年,《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就报道过,通过光遗传技术抑制小鼠ERα神经元活动,能将其攻击频率降低73%,这为治疗病理性攻击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这项研究让我在手术中多了一份特殊关注。每当为癫痫患者施行杏仁核切除术时,总会想起那些实验室里的小鼠斗士。有位22岁的患者术前常有莫名攻击倾向,术后不仅癫痫发作消失,脾气变得像绵羊般温顺。

当然,人脑远比小鼠复杂百万倍。但这项研究确实为临床带来启示:未来或许能开发出精准调控ERα神经元的药物,给大脑“降温”,既保留必要的防御性攻击能力,又避免演变成破坏性暴力。毕竟,完全消除攻击性可能让人变成“呆头鹅”,但任其泛滥又会滋生“平头哥”。

从实验室里的小鼠搏击到人脑中的杏仁核之谜,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行为调控的新视窗。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暴力冲动如潮水般涌来时,我们能像调节音量旋钮那样,精准控制神经活动的强度。正如神经学家坎德尔所说:“理解大脑的奥秘,最终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展示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需求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