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屋顶一定要是光秃秃的水泥地么?
不,它可以是菜园、花园、果园、动物园、百草园,甚至是孩子们的乐园和天空课堂,是他们彩色的、自由的、无忧无虑的绿色童年。
在深圳市十多所校园屋顶,建起生态农场,粮食、蔬菜、花木、中草药,几百平乃至上千平的屋顶上,可以保罗几百种植物。
不使用农药、化肥,依靠有机环保的方法管理,吸引来各种虫子和鸟儿,鸟语花香。“千花百卉争明媚,粮食蔬菜瓜果丰。老师同学呵呵笑,乐当农民把地耕”,羡煞城里人。
这,还只是基础,好比一方乐土,还要想办法让它开出更加炫美的花,结出更加香甜的果。
于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走进了每一个班级的课堂,每一个孩子都在二十四节气里体会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感受祖先的农耕智慧,然后,“跟着节气去农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学习如农耕,抓紧时间,获取知识,方能收获和成才。
于是,小虫子们走进了课堂,没有农药,怎么控制那些吃害虫的小虫子呀?同学们观察虫子的生活习性,发现害虫的朋友和敌人,就用天敌来控制害虫,还有手动捉虫,还有自制糖醋液诱虫,虫虫特工队来啦。农场就有了多样性的生物世界,学生们认识了食物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于是,土壤改良走进课堂,不用化肥,怎么让土地长出又多又美味的粮食蔬菜呢?堆肥、酵素、请小蚯蚓帮忙、沤肥、豆腐渣发酵,农场的堆肥桶生产出无数的“土壤美食”。收获后的秸秆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土地的怀抱,看到土地日益肥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树叶、花朵、果实、中草药走进课堂,凤仙花开、春华秋实、叶落归根、光合作用,科学课本在校园屋顶生态农场里变活了,大自然成了科学课堂最得力的教具。
于是,各种民俗、非遗传承走进了课堂,春分竖蛋、清明植树插柳、端午做香囊、秋分植物染、霜降吃柿子、冬至包饺子绘九九消寒图、小寒腊八粥、大寒剪窗花……孩子们体会着传承千年的习俗,潜移默化中了解什么叫“文化“和”认同感“。
这是一方最朴实又最具无限可能的乐土,我们不断浇灌,得于自然,成于自然,惠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