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理发店,最害怕的就是Tony老师一句殷勤的,要染发吗?钱不钱的不是问题(不),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听说会致癌啊!这是真的吗?
有的人被黄毛封印颜值,有的人得了皮肤过敏,有的人,恐怕会得癌症。|来自网络
作者 | 欧阳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些年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我表现和个性化,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染发剂随着时代潮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染发成为了一种引领潮流、彰显个性的表达方式。2018年中国的染发膏市场规模达30亿元,中国的染发市场呈逐年高速增长的趋势。
但是,染发剂将人们变美的同时,也对皮肤和身体的健康带来影响,有更多的人因为染发引起一系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除此之外,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实验暗示了染发剂的致癌作用。因此,染发剂引起的问题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
个人永久性染发剂与癌症的关联
最近,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最新研究揭示: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与大多数癌症发病以及癌症死亡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基底细胞癌,部分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存在关联。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一主题的最大的前瞻性研究。
注:前瞻性研究,指预先知晓的、按照研究目的、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与之对应的是回顾性研究。
在这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美国护士健康研究(NH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覆盖11.7万名年龄在30岁至55岁的女性符合要求的受试者。随后,研究人员每2年或4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
为了对永久性染发剂的暴露进行详细的评估,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身体情况、吸烟饮酒状况、癌症家族史、运动量和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治疗史,以及永久性染发剂的使用状态、首次使用年龄、频率、持续时间和累计使用情况等信息。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受试者癌症发病、死亡等信息。
其中,3.8万名(32%)受试者曾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的受试者,更易吸烟和饮酒。在平均长达36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20805例实体癌、1807例血液系统癌症、22560例基底细胞癌和279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此外,还包括4860例癌症相关死亡。
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女性,是研究焦点。|《自杀小队》cos
哪些癌症是重点关注对象
使用永久性染发剂与部分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以及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并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与从未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的女性相比,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的女性,罹患大多数癌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包括膀胱癌、脑癌、结直肠癌、肾癌、肺癌、部分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等实体癌,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癌症和大部分皮肤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在癌症相关死亡方面,也没有发现显著关联。
发色与某些癌症有关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自然发色会对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产生影响。天然深色头发的女性如果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则她们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会增加,而患肺癌的风险较低,而这种联系在天然浅色头发的女性中并没有发现。在天然浅色头发女性中,特别观察到基底细胞癌和整体乳腺癌的风险较高。
在剂量依赖性分析中,我们观察到女性中不论其自然发色如何,卵巢癌和几种特定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激素受体阴性)的风险更高。
研究结果需要我们正确理解
爱美人士也不用过分焦虑,由于该研究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研究人员还指出了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包括受试者仅限于美国白人女性,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实验中其他不可测量的因素,如疾病的家族史影响,以及使用其他产品(染发的女生可能更爱打扮,善用其他化妆品),可能也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并且,作为时间跨度达到平均36年的一项研究,关于永久性染发剂的数据收集可能并不完全代表今天或过去10年的接触情况。永久性染发剂的成分近年来也不断创新,更加关注公众健康问题,开始重视染发剂产品的安全性和对头发的滋养。例如,最近的安全无毒、无过敏性、无刺激性、可持续发展的植物天然染发剂正成为未来染发剂市场的发展趋势。
因此,对于女性是否就应该为此而停止染发,研究人员仍然持谨慎态度。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证实不同人群和国家、不同易感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和分子遗传表型的癌症、不同的接触环境(个人使用或职业接触)、不同的时间,以及使用的永久性染发剂以及根据全部证据更加细化和解释暴露评估,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借此,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科学指导。
就继续,臭美吧。|《自杀小队》海报
参考文献:
Zhang Y, Birmann B M, Han J, et al. Personal use ofpermanent hair dyes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cohort study[J]. bmj, 2020, 370. https://doi.org/10.1136/bmj.m2942
文章由“十点科学”(ID:Science_10)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人工智能】,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