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山东胶州湾近海海域的海星数量为何暴增?
来源:博物
发布时间:2021-03-18
浏览次数:1010

近日,山东胶州湾近海海域的海星数量暴增,甚至威胁到了水产养殖——它们大量捕食蛤蜊,导致蛤蜊养殖户损失惨重。

人们只能靠人工打捞海星以减少损失。

新闻截图来自@央视新闻

海星?

是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海星吗?它长成那样,真的能捕食蛤蜊???

派大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海星

海星为啥这么多?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上面新闻中的海星主人公,它大名叫多棘海盘车,原产于太平洋西北部,即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沿海。

山东海域是多棘海盘车的自然分布区,但大爆发绝非正常现象。

多棘海盘车

图片来自:wiki

多棘海盘车数量暴增的原因之一,是食物过于充足。人类大量饲养它们的食物——双壳动物,也就是蛤蜊、牡蛎、扇贝等,但却没有做好对于天敌多棘海盘车的预防和捕杀。这就好比在种植成片的庄稼前,没有料想到这些作物和粮食也是蝗虫的食物,没有做好杀灭蝗虫的措施,最终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蝗虫也逃之夭夭。

食物多是外部原因,内因则是多棘海盘车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多棘海盘车对环境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广,在0~25℃的海水中都能生长。这种生物对不同含盐度海水的适应性也都很强,无论是在正常浓度的海水中,还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含盐度较低的海域,都能发现多棘海盘车的身影。

夏秋时节,如果有机会到海边吃一吃烤海星或者煮海星,你会发现它们个个肥美。

烤海星

以青岛为例,每年8~10月份是多棘海盘车性腺发育的季节,剥开坚硬的外壳就能发现,性腺几乎能充满所有腕足,有些偏白,这是雄性的性腺,还有些偏橘黄,则是雌性的性腺。

这些性腺能够持续不断地排出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细胞会在海水中相遇,结合成受精卵,并发育成小海星。

我们吃海星时,吃的就是它的性腺和一些营养物质

小海星随波逐流,天敌是那些滤食浮游生物的动物。等稍微长大些时,鱼儿也能一口一个把它们吃掉。但随着多棘海盘车越长越大,外表面会变得坚硬,能捕食它们的动物也就越来越少了。

顺便说一句,多棘海盘车的幼体能够随着压舱水进入船体,因此被携带到了美洲、欧洲和澳洲等地,凭借超强的适应性在各地站稳了脚跟。多棘海盘车作为入侵物种,捕杀当地的双壳生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列。

棘轮海星(Crossaster papposus)(左图)和Solaster paxillatus(右图)是多棘海盘车为数不多的天敌。图片来自:wiki

海星是怎么吃饭的?

首先需要声明一下,以多棘海盘车为代表的大多数海星,移动时并不是像派大星那样站着走的,而是趴着走。

凭借身体腹面成百上千个短小而密集的管足的交替运动,海星几乎可以在海底任何崎岖不平的表面上移动。

动起来的海星

多棘海盘车看似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它吃起饭来,连长着坚硬外壳的蛤蜊都害怕。

多棘海盘车的移动速度不快,每分钟只能行走大约20厘米,但足够追上那些双壳动物了。捕猎时,多棘海盘车会先趴到猎物身上。有观察表明,很多双壳类在遇到海星进犯时,并不会迅速关闭外壳,这就给了海星可乘之机。

我们经常能看到扇贝溜得飞快的表情包,但真正能像扇贝这样快速移动的贝类并不多,大多数只能依靠双壳之间的腹足缓慢爬行。

海星找到小型贝类后,会用腕足将其包裹,腕足上的管足会将外壳紧紧地吸住、扒开。这一过程可能会耗费1~8小时之久,在此期间,如果蛤蜊一直紧闭外壳,可能会因无法吸取新鲜的海水而面临窒息的危险,所以结果要么是“大脑缺氧”,要么是“肌肉无力”,只能乖乖打开双壳。

等猎物双壳之间的缝隙足够大时,海星就会把胃翻出来,包住柔软的贝肉,分泌消化液,使猎物死亡、分解,并被吸收。

海星吃蛤蜊

虽然多棘海盘车打开一个蛤蜊需要数小时的时间,而且平均每天只能吃0.5~1个,但架不住海里多棘海盘车太多了,而且只要环境温度适宜,它们几乎每天都要进食。

多棘海盘车腕足上密密麻麻的管足

图片来自:wikiwand

营养物质被吸收到海星体内后,会储存在一个叫做幽门盲囊的结构中。

在非繁殖季,幽门盲囊几乎会充满海星的整个腕足。

想看动态的海星吃蛤蜊吗?

在视频号中搜索“博物”即可观看哦!

如何预防并减少损失?

这次海星泛滥的新闻一出,不少网友就来支招了:举办吃海星大赛啊!我们可以吃海星的!

但是有一说一,海星的味道确实......有够腥的。

有人爱吃海星嘛?我顶多吃一个...

第二个办法是使用“宝石海星”对付“海星星”,但现在多棘海盘车的数量这么多,去哪儿找足够多的天敌呢?

第三个办法是利用纤毛虫(Orchitophrya stellarum)感染多棘海盘车,影响雄性精子的产生,从而减少其繁殖率。

不过这种纤毛虫也会感染其它海星,而且科学家对这种纤毛虫的了解十分有限,对这种办法的潜在风险难以评估,因此这个办法可行性也不高。

电子显微镜下的纤毛虫

图片来自:wiki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