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遗址延续近4000年,少有!
作者:刘美子
发布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106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河流孕育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在距今约6200年至2500年的皖南地区,古老的郎川河缓缓流淌。磨盘山先民在这里依山傍水生活繁衍,除了捕鱼,耕种、狩猎、采集样样在行,展现出闲适的生产生活图景。

日前,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遗址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连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磨盘山遗址位置及环境。

20世纪70年代,为治理郎川河水患,郎溪县决定开掘新郎川河,正是这一决定让磨盘山遗址得以重见天日。数十年间,历经多次调查,考古专家基本确定这里为一处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2015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启对遗址的系统性发掘。

首次发掘,考古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布下10个探方,发掘出20余座崧泽文化时期墓葬。“每个人都非常兴奋。”磨盘山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东升说,他与这处遗址已相伴近十载。随后,发掘扩展至约30个探方,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也耀然于世。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中还发现了少见的环太湖流域典型高等级礼器中的一类——崧泽文化大口缸。“这种礼制器物表明了该遗址在整个环太湖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赵东升说。

崧泽文化时期墓葬区。

2016年度,考古队以东西向为主,再次布设探方,考古工作迅速推进。直到良渚时期文化层以及良渚时期、商周时期墓葬的出现,这处近4000年的连续文化堆积终于被揭示。

“既填补了时间轴上的文化缺环,也填补了皖东南地区文化走廊上的空白区域。”赵东升表示,该遗址对于探究该地区以及整个长江下游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皖南地区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2022年,磨盘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重点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随后,第三次考古发掘启动。截至目前,遗址共发掘清理墓葬343座,其中崧泽时代墓葬最多,达321座;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都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发展阶段。可以说,马家浜文化晚期的融合是崧泽文化‘朋友圈’诞生的基础,而良渚文化的诞生是得益于崧泽文化圈的‘朋友’众多。磨盘山遗址中的发现,表明其处于崧泽文化‘朋友圈’的重要位置。”赵东升说。

马家浜文化晚期玉璜。

今天,透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磨盘山先民平等富足的生活图景。

——出土文物中大量仿生形器物颇有特色,如吻部较短、腹围较大的崧泽文化陶猪尊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玦、璜、坠、蝶形器等大量玉器被发现,但随葬品数量和玉器的有无与墓坑规格似乎并不相关,表现出较为平等和富足的社会状况。

——少量墓葬中的大口缸等礼器性质随葬品表明,当时已有一定的等级或财富差异;部分墓葬以大量石器或较多的网坠和陶质织网工具作为随葬品,说明当时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分工。

——遗物中网坠和陶觽自始至终所占比例都很高,说明渔业经济发达;采集和浮选物中可见大量螺壳、鱼骨等,较少的猪、鹿和牛等;石器大多有使用痕迹,表明与石器使用相关的手工业和农业较为发达。

崧泽文化陶猪尊。

“磨盘山遗址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多样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看来,遗址处于几大文化区的中间地带,又以马家浜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可成为探讨崧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考。

聆听泥土下的文明絮语,寻回一块又一块历史文化“拼图”,以实证推动中华文明寻根探源。赵东升说:“眼下,磨盘山遗址的各项发掘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预计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可以把整个墓葬群完整展现,更多的谜题将揭晓答案。”

记者:刘美子

编辑:贾真、刘梓桐

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