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历法:自然和谐,敬授民时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作者: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939

图①:北京古观象台。

(作者供图)

图②③:阴阳合历纪念封和内插页。(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供图)

图④:现代阴阳历书。

(作者供图)

图⑤:“虚·实”篆刻章。

(马国馨院士 刻)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宇宙茫茫,山川杳杳。古人仰望天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白天黑夜为一日的时间观念;“月有阴晴圆缺”,从初月到圆月到下一个初月,有了一月的时间观念;寒来暑往,历经春夏秋冬,有了一年的时间观念。根据天象观测,把日、月、年放在一起以计量时间的方法叫作历法。

世界上的历法主要有三种类型: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经春夏秋冬四季一回归年的时间为依据,一年约365天,分为12个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平月28日,全不顾月亮圆缺每月约29.5日的周期。现在大多数国家用的是阳历,所以阳历又称为公历。

伊斯兰教国家崇尚月亮,以月圆月缺为依据制定历法,一月29或30日,一年12个月共354日,全不顾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往复365天的回归年周期。月亮又被称为太阴,阴历从此而来。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为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便,我们的天文历算家,历朝历代“观象授时”,想方设法兼顾日月运行的周期,取阴阳和谐。以太阳运行的回归年为年,而以月亮运行的朔望月为月,又以十九年七闰月协调年月之间的长度差形成了阴阳历,即农历。在阴阳历中,平年12个月354日,闰年13个月384日,平均一年365日。这种历法既考虑到了回归年长度,又考虑到了朔望月长度,还以独创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以数九、三伏对应人们生活中的严寒酷暑,还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记年月日时、十二生肖属相等丰富多彩的科学和文化内容。农历最迟自西汉蜀人落下闳等著《太初历》(公元前104年)起就开始使用,其后有多次由粗到精的改革,沿用了两千多年至今勿替。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形,导致相邻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并非完全相同。所以,以平均长度计算的节气被称为平气,而以太阳的真正黄经位置计算的节气被称为定气。同样,作为每月第一天的朔日,也存在着平朔和定朔的区别。平朔是假设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均匀的,而定朔会依据太阳和月亮的实际运行等因素。根据这些数据,人们计算出具体节气日期和每个月的朔日,从而安排节气以及确定农历的月份和日期。在历史上,唐初的时候曾改平朔为定朔,但是节气依然使用平气。到了清代,官修历书开始严格依照定气和定朔来安排历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合历将阴历和阳历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深刻认识。此外,阴阳合历不仅在农业生产和社会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人们通过确定各种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的日期,使时间认知与自然变化融为一体,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得大自在。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