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海上,几多风雨?——谈谈台风的认知误区
发布时间:2024-08-21
浏览次数:77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者按:每年夏秋季节,随着季风的推移与海洋热量的累积,一股强大的自然力量便悄然兴起,频繁穿梭于浩瀚的太平洋,或近或远地影响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甚至深入内陆。台风,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常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愈发显著。由此,人们对于台风的认知也不断深化——

专家顾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许映龙

本期策划:刘蕊 王婉 苗艳丽

台风,“不可貌相”

台风,这一自然界中的“老熟人”,常以其惊人的破坏力和不可预测的路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它极富个性,往往面孔不一、脾性不同,许多看似“温和”“矮小”或“松散”的台风,实则蕴藏着巨大的破坏潜力。

图为2023年第6号台风“卡努”云系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一问:强度弱的台风,带来的风雨影响较小吗?

台风的强度,与其带来的风雨影响并不总是成正比。强台风无疑会带来狂风巨浪和暴雨,但一些看似强度较弱的台风,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雨影响。这是由于台风的降水分布并不均匀,有时强降水会集中在台风的某一侧,而非整个覆盖区域。

此外,弱台风在行进过程中若遇到有利的气象条件(如冷空气、西南季风等),也可能激发出强烈的降水。当台风北上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哪怕冷空气不是特别强,也可以恰到好处地给台风热力和动力过程施加扰动,导致气流动力抬升和辐合增强,有利于降水出现较大增幅。而台风登陆后,若恰巧有西南季风卷入台风环流,这就如同多了一个源源不断输送水汽的“水泵”,台风即便脱离海洋,仍能短暂地维持相对充足的水汽输送,为继续前进积蓄力量。例如,2006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虽未达到台风级,但却因南侧强降水给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二问:结构松散的台风,影响较小吗?

台风的结构紧凑度,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影响大小。一些结构松散的台风,虽然中心风力不强,但其外围风力大,且其外围环流可能携带大量水汽,在特定地形或气象条件下引发强降水。此外,松散结构的台风,在行进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受到其他天气系统的影响,从而改变其路径和强度,增加预测难度和防范风险。因此,不能仅凭台风的外观结构来判断其影响大小。

三问:台风体型大小,与强度有关吗?

台风体型的大小,与其强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台风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其眼墙附近的最大风速值,而非其整体覆盖面积。一些体型庞大的台风,虽然影响范围广泛,但中心风力可能并不强;而一些体型较小的台风,则可能以极高的风速和破坏力著称。例如,1973年第14号台风“玛琪”和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虽然体型小巧,但其登陆时影响范围内的风雨破坏力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也不能仅凭台风的个头大小来判断其破坏力。

四问:遇到哪些天气或地形条件,台风会造成较大的风雨影响?

在台风行进过程中,若遇到特定的天气或地形条件,其风雨影响会加剧。除上文提到的西南季风会给台风提供水汽补给增加降水强度外,地形因素也是影响台风风雨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来,台风遇到迎风坡地形,气流会被迫抬升,对流突然加强,此时降水强度很可能加大;二来,在丘陵山地地区,台风带来的强劲降水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水涨潮和风暴潮的叠加作用,可能导致海水倒灌和堤坝溃决等。此外,当台风登陆后继续北上并遇到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时,其残余环流可能长时间滞留某地,引发极端降水。2023年7月末,台风“杜苏芮”在华北地区造成的持续性暴雨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

可见,台风的外在特征并不能代表其威力大小。在防范台风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台风的结构、强度、路径、移动速度、地形地貌以及环境因素等,综合研判才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应对台风及其带来的影响。

防御台风,认清这些误区

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多的国家,容易遭受台风侵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面对台风侵扰已具备相对成熟的防灾减灾能力,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做好防御台风工作需要认清这些——

误区一:只在夏秋两季防?

台风似乎只在盛夏到初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只要熬过6月至8月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台风只是在夏季更为活跃,它也会出现在其他季节。据统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台风发生最多的海域,也是全球唯一一片全年都有台风生成的海域。

台风的形成需要复杂的条件,其中包括比较高的海洋温度、充沛的水汽以及合适的触发机制,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在这些条件配合下,热带海洋上的海水蒸发形成水汽,并在海洋上空形成低压中心,进而发展为台风。

简而言之,台风的形成,并非简单依赖季节与气温变化,而是要看其形成环境是否满足高温洋面、弱的热带漩涡和较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这三个基本条件。

例如,在9月和10月,北半球的太平洋表层海温达到最高,同时由于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大,降温较快,海陆温差进一步拉大,所以这个阶段台风更容易生成。总的来说,我国台风的形成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特定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一海域的海洋温度、水汽含量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公众不能只在夏秋两季防台风,而要时刻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做好防御台风的准备。

误区二:北方无需防台风?

北方地区也需要防台风,尽管与沿海地区相比,北方直面台风袭击的次数较少,但北上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降雨和灾害性天气仍不容忽视。

台风作为一个复杂的天气现象,其影响范围不仅是登陆点在内的一小片区域。在我国,北上台风往往会与冷空气相遇从而激发出罕见的强降雨,这种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可能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河流防汛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例如,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后北上,黄淮、京津冀、东北等地先后出现极端强降水,同时北方地区应对台风时经验相对不足,从而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北方地区未来也可能面临更多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因此,提升北方地区公众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等十分必要。

误区三:预警信号解除就安全了?

台风预警信号解除并不意味着台风影响就此消亡。虽然预警信号的解除表明台风的影响可能已经减弱或结束,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台风预警信号的解除基于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测,但气象条件的变化复杂,因此即使预警信号已经解除,公众也需继续关注气象预报和相关信息。其次,台风过后其影响仍会存在,可能会带来一些灾害,如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以及城市内涝、农田渍涝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公众还不能放松警惕,仍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应对准备。

台风路径预报读图指南——路径阴影区≠影响区域

每年夏秋季节频繁光顾我国沿海的台风,在人们心中总是与狂风暴雨、巨浪滔天联系在一起。然而,台风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今年第9号台风“云雀”未来6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 来源:中央气象台

首先,台风路径图中的阴影区域,等于实际影响区域吗?台风路径是指台风中心经过的轨迹,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未来路径概率预报图中,通常会有一条彩色的线表示台风路径,周围的阴影区域表示台风中心70%会出现在这个范围内。然而,台风的实际影响区域,往往可能比路径图中的阴影区域要大得多。台风不仅仅对其路径上直接经过的地方产生影响,其外围云系、风场和降雨带也会影响更广泛的区域,有可能包括不在阴影范围中的地方。

事实上,被台风云系覆盖的地区产生降水,只是台风的直接影响。有时,台风还会“隔山打牛”——通过与周围系统的相互作用,调整大气环流,将远距离的水汽输送到其他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强降水,这就是“台风远距离暴雨”。在我国东部沿海登陆的台风,可能会给我国东北、华北和内陆地区带来降水。例如,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和第7号台风“查帕卡”通过向中原地区输送大量水汽,间接导致郑州出现大暴雨;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侵袭海南和两广地区时,远在内陆的宁夏南部也因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暴雨。因此,即使一个地区与台风的中心位置相距甚远,也可能会受到台风的间接影响。

那么,在台风覆盖范围内的区域,是不是都会出现狂风暴雨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结构完整的台风,其风雨影响也并非均匀分布,而结构不对称的台风,降水往往只集中在其一侧,如2006年台风“碧利斯”的强降水,就主要集中在其南侧。由于台风的降水和大风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方向,所以位于台风的覆盖范围内的区域,并不一定会遭遇强降雨或大风。由此来看,判断台风的影响范围,要综合考虑台风结构、天气系统的配置以及地形等因素。

虽然台风带来的灾害不容忽视,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台风可以调节区域气候,降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高温,防止干旱和沙漠化的进一步恶化等。在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这些地区和国家,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约占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淡水资源的补充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渔业方面,台风的到来有助于提升渔获量,这是因为台风能够将海底的营养物质搅动至海面,吸引鱼群聚集在水面。

台风的影响复杂多样,我们既要认识它的破坏性,也要理解它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认识台风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它。

西北太平洋VS南海台风

今年,生成于南海的台风“派比安”和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格美”,在海面上形成“双台共舞”,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影响我国的两种典型台风类型,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台风虽然同属热带气旋,但在“性格”上大相径庭,各具特色。


1949—2023年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中国台风个数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西北太平洋台风主要形成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这片海域全年温暖湿润,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海水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加大,为台风的生成提供了充足能量。因此,西北太平洋成为全球台风生成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通常情况下,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后沿西北方向移动,逐步影响中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家。

相比之下,南海被众多岛屿和大陆环抱,为台风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舞台。由于位于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带之间,南海夏季海温同样较高,这为台风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而季风活动对南海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使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从特点上看,西北太平洋台风通常强度较大,走向较为规律,影响范围广。因在海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其往往可以达到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这类台风的路径较长,从生成到登陆的过程,可以持续数天,因此预警时间相对较长。此外,西北太平洋台风不仅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对整个东亚地区也会带来广泛影响。

南海台风则具有个头小、寿命短、难预测等特点。由于南海距离中国沿岸较近,台风生成后很快就会登陆消亡。因此,它们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平均仅维持3至4天。一般而言,南海台风的强度和尺度比西北太平洋台风小且弱,同时大多不具有典型的结构,云层薄,云系松散,较少有典型的螺旋雨带,大部分台风无眼,若有风眼则形状多变、大小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台风的路径复杂多变,有时会在海上停滞或突然改变方向,从而增加路径预报和防御的难度。

(作者:刘蕊 闫辰宇 王婉 金怡蕙 责任编辑:曹锐怡)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展示

点击查看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 资源需求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