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一天,天气晴朗,我们来到郊外,看看星星。请注意看,天黑后,星星们是怎样出来的?是一起出来的吗?
天色变暗,亮星先出来,随着天色越来越暗,更多的星星出现,天都黑下来,满天都是星星了。
晚上,星星们的出现,好像是在赛跑,亮星跑得快,最先出现;暗星跑得慢,后面才露面。
赛跑时,我们把跑在最前面的叫做第1名,第2个叫做第2名,第3个叫做第3名……,名次越大,跑的越慢,越在后面,名次越小,跑得越快,越在前面。
大约在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Hipparchus,190-120BC)就按晚上星星们出现的次序给星星分了等,把最先出现的最亮的星,叫做1等星,而后出现的,是2等星,接下来是3等星,4等星,5等星,最后是肉眼能看到的最暗弱的星,为6等。这种根据星星相对亮度不同,给星星分的等级,叫做星等。星等是表示天体相对亮度的数值,代表符号为m,因为星等的英文为magnitude,m是magnitude的第一个字母。
大约到了公元后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100-170AD)把伊巴谷的星等概念编入了自己的书《天文学大成》(Almagest)中。这样一直持续了1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