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航天谋——缅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
发布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120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①为20世纪50年代,王永志在列宁格勒冬宫前留影。

图②为2003年,王永志(前排)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图③为2003年,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王永志(左)与载人航天工程第三任总指挥李继耐上将交谈。

(图片由作者提供)


左侧底图为星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 姚昆仑

编者按 6月1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王永志于6月11日逝世,享年92岁。王永志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报特邀《王永志传》一书作者姚昆仑撰文,回顾王永志的科学生涯,并缅怀这位科学大家。

==============================

6月10日端午节那天,我以微信方式向王永志院士祝福节日安康。谁知第二天晚9时,他爱人来电泣告,王永志院士因病辞世。得知噩耗后,我心中悲恸万分!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同年,王永志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参与撰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我有幸认识了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的王永志。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始终怀着崇敬之心,也常常被王永志的人生经历和创新精神深深感动。

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

1932年11月,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户贫苦农家,父亲为他取名为“德宝”。由于家境贫寒,到了上学年纪,父亲不愿让他读书,是大哥悄悄地带他到当地小学报了名。学校老师得知他哭着闹着也要上学的事情后,心生感动,于是说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志向远大!我为你取名叫永志吧!”从此,王永志这个名字伴随着他的求学时光与科研事业,不断谱写人生新的华章。

王永志在火箭研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贡献。1955年8月,他从清华大学踏上了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之路。留学6年,王永志服从国家需要,从航空专业转学火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后,王永志随即参加我国“两弹一星”工程。

1964年5月,王永志参与执行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发射任务。那一次,由于天气原因,火箭未能如期发射。专家们多次研讨,也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年32岁的王永志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解决方案,受到了钱学森的肯定。

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王永志的创新思路和逆向思维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其后,他主持研制的几个型号火箭,枚枚试射成功,王永志也因此被同事们誉为“福将”。后来,他因为才能杰出和贡献巨大,被任命为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花甲之年迈向航天新征程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花甲之年的王永志受命担负起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开始了艰辛的创新路。

由于当时载人航天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别有总师,于是大家便亲切地称王永志为“王大总师”。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工程总体组织下,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故障诊断和逃逸控制能力的长二F火箭,及时决策了轨道舱留轨应用、不上大动物试验、海上分区定点救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新举措,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铺就了前行之路。经过11年的艰难探索,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王永志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后,他从总设计师岗位退了下来,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级顾问,但实际上是“退而不休”,重任不减。2007年1月,王永志担当《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开始了中国空间站的论证工作。

他亲力亲为,对空间站建造规模与运营模式、后续任务计划安排、运载火箭的工位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关系、空间应用规模及目标等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证,历时一年半,形成了最终的论证报告。2010年8月,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按此方案实施。

在中国空间站建造过程中,王永志不顾年迈和辛劳,多次奔赴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关心并指导工作。可以说,王永志与我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奋斗的一生,充分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借“科普之翼”,飞天梦飞得更远

王永志还是航天科普宣传的热心人。他多次参与航天科普活动,并作航天科普报告。在科普活动中,他感到聆听航天科普讲座的受众是有限的:“一个人能讲多少?能被多少人听到?”于是王永志有了“写一套权威科普丛书,向广大公众普及载人航天知识”的设想。

在他的倡导下,2006年,撰写7卷《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的工作正式启动。王永志亲自挂帅,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共同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则由各系统总师或资深专家担任,组织了100余位专家执笔。历时5年,《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于2011年6月出版。该丛书发行后好评如潮,2012年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2013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在研究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规划时,王永志非常赞同设立太空科普课堂的想法。2013年6月20日上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由另外两位航天员协助,在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里成功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和水球等实验。这场天地间的知识互动课,在全世界引发了积极反响。

谈到自己的人生与事业,王永志曾激动而自豪地说,“感谢祖国给我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与航天人做了值得欣慰的3件事:把导弹准确地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道上去,把中国人送到太空去”。

巨星陨落,风范永存。那句“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光彩”的航天名言,将激励无数航天人拼搏奉献,续写新的辉煌。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将在浩瀚宇宙中放射永恒的光芒。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